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瞩目、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中国同相关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白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在疫情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能够持续推进相关项目向前发展;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比以往更加重视政策协调沟通、共享相关信息,已经建立起互信机制;三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多元化更进一步,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加深,使“一带一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截至目前,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承古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正从中国倡议变成全球行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先前,‘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现在更多强调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包括抗击疫情、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恢复等。”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告诉记者,面对疫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侧重推动健康、数字丝路项目,并在民生领域加深合作。
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不断与相关国家展开抗疫合作,除了分享中国在防疫、治疗、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之外,还利用中国防疫物资产能优势,与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组织生产线进行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的生产,加强疫苗和抗疫药物的联合研制。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公共卫生事业的合作与发展,更是拓展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领域,推进了健康丝路的发展。
其间,中国与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畅通货物流动的“绿色通道”和便利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这对保障“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泛亚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老铁路建设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位于中老边境连接两国的近10公里的跨境隧道——友谊隧道去年9月贯通。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也取得不少成果,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去年12月移交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去年10月开通营运等。
绿色发展理念
惠及沿线国家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中国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绿色金融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2020年9月,中国承诺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宋清辉表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起到引领和国际示范双重作用,为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过了化石能源投资。
去年5月,中企承建的阿联酋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项目稳步推进,并网发电。这是中东首个清洁燃煤电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改变迪拜长期依赖进口天然气发电的历史,保障迪拜能源供应并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助力实现迪拜政府提出的2030能源战略规划。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建设者在工程中对环境保护的用心:不仅采用最先进的燃烧除尘技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还对施工区域内的2万余株珊瑚进行移植和培养,将周围海域的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在宋清辉看来,2021年应该从两大方面更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一是“一带一路”沿线伙伴应更加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聚合智慧和力量,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二是进一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挖掘跨境电商等经济新增长点,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
钱克明表示,商务部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今年将通过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升级、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举措,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实施一批惠民生的援外项目,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