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国家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委员会在瑞士举行以“陈列的语言”为中心议题的年会上提出,陈列语言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从其具体的实现手段来说,常用的方法有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雕塑、影像、新媒体等。策展者通过一定的规律将以上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博物馆的陈列语言。也就是说,陈列语言是博物馆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来最大程度地传达文物背后的信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一种非言语性语言,以此来完成传播、教育的目标。陈列语言存在于特定的展览情境中,纵观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常用的博物馆陈列语言主要有平行式、交叉式、交互式、 沉浸式陈列语言四种类型。
平行式。所谓平行式陈列语言是利用复原的理念,通过所展展品以外的实物或者其他辅助材料,为观众重现一个完整而特定的情境。其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往往是二维 图像与三维实物的结合。如在对尖口瓶这一文物进行展示时,展品背衬一张示意图,画面中瓶口两道向下的曲线代表水流,有两只手一前一后把握住器身,瓶身两侧的半圆形环可以用来套绳子,整个画面在做倒水状。这幅图寥寥数笔便很形象地向观众传达了尖口瓶这一器物在当时使用的情境,与三维实物展品相结合, 从而形成统一融合的关系。这一陈列语言无论其再现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它模仿的是对象的某一特征,即便模仿对象消失,但是该特征仍具有意义。因此,平行式陈列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与实物展品能够传达的信息本身是平行的关系。
交叉式。所谓交叉式陈列言语,即其善于利用它物的特点来说明本展品的特色,通过该陈列语言传递的信息和展品本身传达的信息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两者之间必 然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在一博物馆场景中曾展出民国通货膨胀时期,在华美国兵正在用钞票点烟的情境。在观众的普遍认知里,引火用的必定是不值钱的东西,但是士兵为何会用钱点烟?这一场景将通货膨胀导致钱币贬值的社会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该情境脱离了通货膨胀的语境,便会有多种解读方式,最终违背场景设置的初衷。因此交叉式陈列语言的特点就在于展品之间构成了紧密交织难以分割的交叉联系,再现体必须与对象相结合才能被理解。
交互式。在陈列展览中,有些展品的信息量丰富且通过静态的图文、实物组合不易表达,需要使用互动性多媒体吸引非专业观众的兴趣,静态的实物与动态的多媒体进行组合,构建一种恰当的情境,也是陈列语言在博物馆展陈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之一。如在风语筑打造的怀来湿地博物馆中,“鸟类生境知多少”展项将鸟类标本与互动多媒体相结合,观众可根据文字提醒和生境场景,帮助六种水鸟寻找它们在湿地最适合的栖息地。这种方式打破了静态的纯图文形式的解读,而是在观众与实物资料(标本)之间建立了交互的联系,从而增强了陈列语言的可传播性和趣味性。
沉浸式。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展陈手法,这种展陈手法即沉浸式体验,当下这也成为博物馆陈列语言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之一。其将实物展品与声光电等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带领 观众进入特定的时空情境,营造近乎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如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中,“淞沪抗战”沉浸式场景通过实物展品与数字科技,使参观者的听觉、视 觉、触觉、体感与场景还原相结合,既让观众在房屋内感受日军飞机在窗外的轰炸、楼板的震动,又有乡村老街的雨夜巷战,仿佛置身“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枪林弹雨”的战场氛围,以此来体验城市、乡村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观众也成为这个时空的一部分,以沉浸体验的方式接收到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达到了陈列语言的传播效果。
陈列语言的恰当运用能够“让文物说话”。构建一种恰到好处的陈列语言, 其关键在于组合,实物与实物之间、实物与各种辅助展品之间建立有机的、具体的、准确的联系,从而用画面语言来对科学知识做出艺术化的表达,减少观众参观对于文字的依赖,为观众与实物展品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陈列语言,具体的展品组合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诉说各自的信息,这样的展品组合才是有活力、有关联的。
(作者系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策划师)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