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6月21日宣布,由于招不到足够的员工,公司每天将取消50至80趟航班;预计到7月中旬,该公司共计将取消近千次航班。一时间,受波及的旅客怨声载道。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展开、疫情管控措施放宽,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轨。然而,一个被疫情暂时掩盖的长期问题——劳动力短缺,开始浮出水面,让多国面临新的困境。
美国失业率和空岗率都居高不下
美国就业市场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数百万人仍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众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人手,无法满足放松疫情防控措施后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美4月共有930万个岗位空缺,新增就业人数却仅有26.6万。这让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此前他们以为,只要一接种疫苗,人们便可立即重返劳动力大军行列,曾据此信心满满地预测新增就业人数可达200万。
受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今年3月活跃度升至37年来的最高点,但50多万个岗位仍然缺人,尤其是数控机械师、焊工、维修工等技术工种。据德勤事务所调查,三分之二的在美制造商“招不到”技术工,近一半制造商“留不住”技术工。就连零门槛的工作也招不到人,如装配工、切割工、生产助理等有“基本行为能力”就能胜任的岗位。
服务业产值虽不如制造业,但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因此也面临“用工荒”。美国服务业4月新增33万个岗位,是所有行业中新增岗位最多的,雇主们只能施展浑身解数招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亚马逊、沃尔玛、好市多、麦当劳等大企业通过提高时薪等举措加入“抢人大战”。原本以小费为员工主要收入来源的餐饮企业,则开始用发奖金的方式吸引员工。
美国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为何双双居高不下?一种流行说法是,政府发放的疫情救济让人们选择“躺平”。过去几个月,美国两党一直在救助问题上争执不休。爱荷华州参议院乔尼·恩斯特的说法颇有代表性:“政府给赋闲在家者发的钱,比上班族挣的钱更多,这等于是付钱让人们不干活。”《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也声称,发放救济金是个“可怕的错误”。联邦失业金原定发放至9月6日,如今已有25个州决定提前结束这一福利,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人们重返劳动力市场。
但在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美国劳工统计局前任专员埃里卡·格罗森看来,这种“福利养懒人”的说法把问题简单化了。他指出,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照顾子女和家人、担心感染病毒、重新规划职业、提前退休等。
欧亚一些国家也在承受劳动力短缺之苦
在欧洲,劳动力短缺的程度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欧盟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建筑、工程、软件、医疗等领域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
欧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员国之间的往来与外来人口流入,旅行禁令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受疫情影响,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2020年净移民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拥有丰富资源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挪威,目前急需旅游从业者,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挪威上个月放宽了入境限制,以吸引更多外国劳动者满足未来4个月的用工需求。
劳动力短缺问题如此严重,已经到了可以左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地步。从欧盟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失业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匈牙利、捷克和波兰,同时也是通货膨胀率最高的三个国家。为遏制物价飞涨,匈牙利央行6月22日宣布提高银行基准利率。这是该国近10年来第一次上调基准利率,使其成为欧盟第一个在疫情中收紧经济的国家。
亚洲虽然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区,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差异,也让一些国家受到疫情管控的影响。移民是新加坡重要的劳动力来源之一,外国人口约占其总人数的30%,其中许多劳动者来自南亚。从4月23日起,新加坡禁止有印度旅游史的旅客入境;从5月2日起将限制入境范围扩大到孟加拉、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
严格的管控措施让新加坡经受住了此次东南亚疫情“反向转折”的冲击,但也使其不得不承受劳动力短缺之苦。在淡滨尼镇,无人收拾的大号黑色垃圾袋堆放在公共区域,破漏处溢出的食物残渣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引来鸟类啄食。建筑业也深受影响,据亚洲新闻台报道,许多在建工程无法如期完工,承包商不得不提高薪资吸引工人,或把项目分包给其他承包商,导致成本大幅上升。
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社会平等?
劳动力短缺是全球多国面临的共同趋势。疫情因素之外,更广泛的背景是生育率下降导致的人口萎缩。
咨询公司“Iberglobal”预测,在占世界GDP70%的全球15个最大经济体中,有12个经济体到2030年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届时,巴西劳动力缺口将达4000万人,德国将达1000万人,中国可能将达2450万人。德勤事务所预测,到2030年,美国制造业将空缺210万个岗位,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达1万亿美元。德国之声预测,到2050年,中东欧适龄劳动人口(20-64岁)将减少30%。
劳动力短缺的坏处似乎不言而喻。但也有人认为,劳动力短缺也能推动社会进步。首先,劳动力短缺可以倒逼社会和行业提高劳动效率。其次,劳动力短缺能促使雇主提高报酬,有利于财富再分配和社会平等。美国《大西洋月刊》认为,政府的职责并不是把企业开出的任何待遇条件都强加给劳动者,劳动者当然有权利说“不”。几十年来,美国政府的政策一直在向雇主倾斜,现在是时候把拒绝的权利还给劳动者了。
“人一直是制造业的支柱,将来也是,永远都是。”跨国人力咨询机构UKG主管基里恩·岑克认为,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体验,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安全感、亲密感和重要感,是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职场文化,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