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航运市场出现“过山车”行情,运价先抑后扬,船价节节攀升。2021年,苏伊士“长赐”轮搁浅事故又给全球航运业带来深远影响。恰逢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把握航运业发展趋势,成为我国航运发展的重点。近日,在2021全球船舶交易与法律政策新风向高峰论坛上,众位专家发表了看法。
近年来,中国航运业发展迅速。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信息显示,2020年,我国船舶行业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船舶产品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修理产业实现较大增长,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快速发展,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好于预期。全国1043家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在我国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1.4%。船舶产品出口到18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额分别为123亿美元、33.6亿美元和25.8亿美元。
浙江船舶交易市场首席分析师王琪俊介绍,目前借助互联网,优质的线下服务和流量平台促成了船舶交易额的快速增加,但全球市场情况越来越复杂,需要多建立服务平台机构,进而汇集金融服务、评估服务、法律服务等能力,更好地带动航运产业。
“航运业牵涉面大、内容多,相关产业要相互融合、促进,通过航运仲裁、航运法律等服务,打造航运交易和法律服务产业生态链,能够帮助航运企业减少风险,促进航运业发展得更好。”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浙江)自由贸易试验仲裁中心副秘书长黄晨亮说。据悉,宁波市今年3月已印发了《宁波市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方案》,提出要开展高端海事服务攻坚行动,支持船舶交易机构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具有亚太地区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船舶交易基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交易主体。同时,要大力发展海事法律服务、加快引进和培育优秀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与会专家表示,不仅是地方,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也推动了航运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日前,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出航运企业服务十六项新举措,主要包括港口边检行政许可“一地办证、区域通用”;在部分陆地口岸边检现场设置“一带一路”专用通道,为执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跨境车辆及驾驶人员提供通关便利等。新举措自6月18日起实施后,全国港口边检机关办理行政许可数量可减少两成;平均为每艘国际航行船舶节约在港停泊时间1.5小时,进一步降低相关航运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十四五’是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新格局形成的关键期,航运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双循环’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宁涛看来,航运行业企业应以融合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服务的可靠性、可持续性,高质量地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助力我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世界工厂”的定位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