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最终要达到自度量、自决策、自诊断、自维护、自适应、自学习6大目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日前在2020中国制造论坛上表示,实现此目标需要依靠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转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表示,对于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痛点和需求。我国工业门类多,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每个行业、企业都需要解决不同的数字化转型问题。因此,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殊性打造定制化的行业级系统解决方案,才能掀起行业数字化转型新高潮。
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宇解释说,由于企业在行业内所处位置和级别不同,导致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需求不完全一致,而且有品牌的企业和代加工的企业也不一样。余晓晖表示,中国的中小企业远远没有完成信息化工作,需要补课。中国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和跨国大型企业没有本质不同,就是基于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转型涉及许多数字化技术,例如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但无论哪些新的技术,企业追求的还是运营能力,如生产率、敏捷性、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余晓晖表示,因此,中国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还主要涉及如何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价值以及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以获得新的价值等。
对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余晓晖认为,从企业自身来讲,可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把数据、设备、产线、产业价值链进行汇聚和流通,将数据的模型与每个行业所独特的工业机理和行业模型相结合,构成一个数据驱动的全生命周期优化的闭环,把IT系统、OT系统也就是生产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可以快速感知、敏捷响应、动态优化和全局智能化决策新的范式,实现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
“如果我们真正用人工智能进行创新和赋能,一定会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升级换代。”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志东表示,在制造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关键技术会体现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在人工智能赋能之下,从生产的通路化、柔性化、自动化,到内部管理、对外营销的智能化,将提高生产效率。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能力将进一步释放,真正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说,推进数字化赋能制造业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进制造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两者深度融合创造条件。二是全面建设并形成高水平的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包括搭建面向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灵敏能动的制造业创新载体。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难点不在于大企业,而在于中小企业,大企业有自己的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但90%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既有意愿问题,还有载体问题,而意愿和载体问题都涉及到成本问题,所以打造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就显得很重要。三是全方位高质量建设制造业数字信息库,形成完备、高效的制造业信息收集、储存、处理和运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