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伴随数字化潮流,会展企业转型是大势所趋。 笔者曾在《转型整合营销, 会展业的优势在哪?》一文中提出,会展企业可以通过转型整合营销,向会展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力,延伸价值链条。对于拥有成熟品牌展会平台的会展企业而言,通过模式创新,充分挖掘现有展会平台价值,实现资源和流量变现,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近年来,在商业体运营领域,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消费者个性化、 多元化的需求,以打造“消费目的地”为目标的商业体,出现了一种“共生孵化” 的商业体运营新模式:商业体作为资源和流量平台,通过相应的扶持或创新计划, 吸引新的业态、新的品牌、新的商业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加入,为新探索和尝试提供试验场,同时实现自身商业场景的优化再造,并共享由此带来的品牌成长红利。
与传统孵化不同,共生孵化以打造共生系统为目标,发力点在于形成稳定的商业利益共同体,更强调作为平台的商业体对创新品牌的资源导入,特别是共同的“生态圈”内,对于创新品牌业务成长和扩张直接作用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广平台及客户终端资源的导入,以帮助创新品牌以较低成本快速成长。而共生孵化的目的,也不仅是帮扶成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帮扶成长,实现平台自身的价值增加、流量变现和经营获利。共生孵化中的资源平台和创新品牌始终是双向互动、共同促进,最终实现共生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因共生系统的存在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
与商业体平台类似,同样作为交易展示和撮合平台的会展平台,是否有机会以“共生孵化”的模式,与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特别是一些具有更新的理念和模式、更高成长空间,但缺少资源和流量关注的的初创品牌,形成更紧密的共生关系?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两个领域值得尝试:
一是 IP 共生。围绕已有的成熟展会 IP,将会展企业的终端客户,也就是展商引入价值链,以产销者的身份,更深度地参与到 IP 展会的价值变现各流程中: 会展企业通过延伸展会 IP,打造行业创新孵化平台,构建行业生态圈资源组合, 并通过数据挖掘在产业链条中发掘潜力企业“潜力股”,为孵化平台提供孵化目标;孵化平台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为孵化目标提供快速成长空间,赋能企业发展,并通过为展会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反哺展会平台,推动展会平台的个性化发展和影响力提升,最终实现 IP 展会—孵化平台—行业企业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二是产业共生。按照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的说法,以供应链取胜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或是“化整为零”,每个供应链环节都不断孵化出新的商业模式;或是“化零为整”,以“一键响应”模式,充分发挥供应链条的乘数效应。对于会展产业而言,无论是“化整为零”还是“化零为整”,都是产业共生的可能方向,不同的只是产业平台与孵化企业绑定的深度,以及对于产品创新的投入和利益共享的方式,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产业平台的能量级以及对供应链条的管理能力。但无论哪种选型的产业共生,最终都有可能带动全产业链的质变,甚至整个产业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新。
不过,实现共生孵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会展企业而言,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实现提升:
首先,服务模式再造。共生孵化的关键是产销者和生态圈的挖掘和打造,通过寻求利益依存和情感依存,不断提升生态圈所有参与者的忠诚度,并以此推动共生体系更高效运转。传统展会的服务集中于展前与展中,共生服务的服务更集中于展后,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对会展企业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商业模式再造。相较于传统展会以单届展会为结算单元,以展位费、广告费、现场服务费、观众门票等为直接收入来源的商业模式,共生孵化往往需要较长时期的综合投入和精准测算,平台服务费、品牌授权以及销售分成等收入将 是主要收入来源,这对传统会展企业而言,是商业模式的优化升级。
再次,业务流程再造。为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传统会展企业研究策划—组展办会—招商招展—现场服务—客户管理的运营链条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以提升整个企业数据挖掘、资源整合、成本管控、服务品质和服务时效为目标的,对关键流程的重新规划和迭代,以提升运营管理效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团队再造。以创新孵化,生态圈打造和赋能产业为目标,共生孵化对会展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金融、产业、商业运营、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将逐步增加。如何吸引力更多高质量人才加入,是推动行业多元发展的关键。
(作者系珠海华发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开通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