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傍晚,北京大兴区狼各庄,有一拨人聚拢在这里。
通过他们身后一座矮小的门,能看到后面是高高的厂房。
这里是京东智能产业园,身旁的“亚洲一号”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伴随着劳务公司负责人召集、呼唤的声音,那些刚刚领取并套上简易工装的人,幸运地成为今夜的分拣员。这些人里,就有我。
跟随沉默而又兴奋的队伍,记者走过长长的路,绕了好几个圈儿,最终进入厂房。
眼前的一幕令人惊叹:在我所处的工区内,以往电视屏幕中那些川流不息的智能物流装备并未如想象般出现在眼前。取而代之的,是近处和远处的地上堆满了包裹、邮件,这些货物似人般,或倚靠或抱团或挤压,一双双手在数条运转的流水线上的货物中划拉、拨动,这一双双手的主人也站在近处和远处,在偌大的厂房中,焦虑、焦急写满了他们默默的额头和眉角。
耳畔是一阵阵轰隆,仔细听来,有手翻动货物的声音,有货物之间碰撞的声音,有货物与接触面的摩擦声,有“地牛”(手动叉车)在地面滚过的声音,有匆匆的脚步声、猛烈的摔打声、急迫的喊话声……
最突出的,是墙上大大的“战”字,几十个,像几十颗星星。
来这里之前,京东双十一战报公布称,截至当日14点09分,平台双十一累计下单金额突破3114亿元,再破销售记录。京东也成为最先公布当日成交金额的电商平台。
在上交了手机、提包类物品之后,我开始了工作。按照劳务公司的要求,工作时间从头一天晚7点半到第二天早7点半,一直持续12个小时,此期间倘若短暂离场,需要申领“离岗证”。那一夜是如此繁忙,以至于我12个小时里只领过一次离岗证件。
与“战、战、战”对应的,是“忙、忙、忙”。在这里,每一双手几乎都动个不停,每一个人都在运转,每一根神经都在动弹。在分拣员的手忙脚乱之间,正前方高台上的大喇叭喊道:今晚要把货物分拣完,每个人都不许慢!
尽管之前通过电视、网络对“智能分拣”有些许了解,对双十一期间海量物流的场景有过心理准备,但在亲手分拣这些如山的货物时,我的认知再次被刷新。原来,在那些智能感十足的、货物自动在分拣传送带上高速流转的现代物流手段之外,仍旧有一些环节或者是一些特殊时段离不开人手的参与。大多数分拣员站在传送带的面前,另一些工人用“地牛”将货物推来,扔到传送带上,货物很快流至眼前,一双双手快速将货物分拨到传送带左右两侧,期间不仅要将标签一面翻到上面以便扫描,还要将小型盒装邮件、塑料装包裹扔到脚下、身后,将序号不符合这条线的货物扔出去。
在传送带的下游,分拣员除了做好上述工作,还要用肉眼查看标签,将拥有同一类身份的货物放置在身旁同一个区域。这些相聚在一起的货物,在扫描后被尽可能多地放在托盘上,由“地牛”运走。一眼望过去,厂房敞开的诸多大门后,近百辆快递三轮等着货物上车。
在向传送带扔货物时,工人往往把握不好节奏和力度,有时扔得多,有时扔得少,有时扔得快,有时扔得慢。扔得多和快,就会造成货物大量涌流和堆积,使分拣员更加忙乱和慌张。
脚下、身后的小型盒装邮件、塑料装包裹积攒到一定数量,就会被捡起来扔进三面环绕一面敞开的大铁筐中。这时候,辛勤的“地牛”又发挥了它的运输“神力”,将铁筐与货物运送到另一条流水线,那里的分拣员和这边一样,也都在集中精力分拨、划拉、翻动标签……
面对铺天盖地的货物,伴随喇叭中的督促声,让所有的人丝毫不敢懈怠,尽可能卯足劲儿去干。我不知道全国的电商产业有多少条这样的流水线,只知道各大招聘网站上,为大电商招聘分拣员的信息总是铺天盖地。
即将到早上7点,一夜的工作终于接近了尾声。随着货物逐渐清空,场地渐渐空旷、变大。门外响起物流运送员的吆喝声、车轮与地面的“沙沙”的摩擦声,厂区主管已经开始吆喝人打扫卫生。
到7点半,我终于能卸下疲劳,在稍稍轻松的集体氛围中喘上一口气。
经过这一夜的奋战,我似乎懂得了,智能化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大趋势,但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空白正在等待补充。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环节仍然离不开人,比如眼的辨别、手的辅助、脑的判断,而且这些活动还都要跟上自动生产线的运行节奏……受制于科技、机器成本、环境、劳动力等条件,智能因素的叠加和全替代看来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