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英美相比,中德两国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均属于后发国家;中德两国都制订发展战略,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常年保持贸易顺差,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并将高端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在日前由香港大学中国商学院主办的“智慧企业:来自德国创新的启示”讲座中,香港大学ICB客席讲师彭俊松如是说。
在彭俊松看来,德国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对教育的重视、二元制教育体系、工匠精神、产学研机制、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和长寿企业。德国形成了以经济界为龙头,政府协调推动,教育与科研界积极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德国的信息与通信(ICT)产业发达,并且形成了ICT中小企业服务其他中小企业的良性循环。德国ICT市场以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增长的基础。德国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IT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云的服务,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彭俊松介绍说,德国在过去十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数字化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工业4.0。在这一阶段,IT/OT融合,自组网连接,重新思考生产流程和工作场地。工业4.0是九大工业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高级机器人、增量制造、增强现实、仿真、水平/垂直集成、工业互联网、云、网络安全、大数据与分析。
德国工业4.0已成为德国最成功的科技战略,得到了广泛认可。德国制定了一批相应的技术标准,并逐步实现产品化,与中国、美国、日本开展密切合作。“不同行业在智能工厂领域取得了不同的进展。德国工业4.0标杆工厂通过垂直集成提高柔性生产能力,例如Elster公司主要产品是智能计量系统,目标客户是用电客户、电网公司和售电商,智能工厂是该公司实现智能计量的助推器。”彭俊松分析说,目前更加先进的工业4.0智能工厂在德国开始出现,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德国企业也在不断挑战极限,例如饮料行业正在尝试“按需装瓶”,在一套灌装设备上实现从小批量生产到单件生产,并在成本上达到经济标准。
第二阶段是智能服务世界。其关键词是数字经济商业模型、数据驱动、基于平台,重新思考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它将数字服务与物理服务结合在一起,用智能互联产品、新数字平台、跨行业的数字生态系统、动态配置的数字智能服务,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智能服务大大推动了德国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数字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实施智能服务。
第三阶段是自治系统。其关键词是泛在、家庭、工作、路上、人工智能。自治系统表现为独立运行的软件和机器人,其在工业中的应用首先来自于对多样性的需求。自治系统必须与人密切合作,并主动适应人,使人感到愉快,并确保人身安全,提供不同的自动化级别。机器学习是自治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对未来情况的反应能力。人依然处于整个系统的中心位置,机器可随时将控制权转移给人。但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框架,并为损害赔偿追责提供可追溯性。“凭借在AI、传感器和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德国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自治系统提供商。同时,德国与日本展开联合研究,对人机多元调节展开研究。”彭俊松说。
第四阶段是联邦数字基础。旨在构建分散、安全、信任、透明、开放的数据基础设施。由于数据所有权和安全性依旧是阻碍工业数字化的桎梏,这个阶段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打造智慧企业/认知型企业,智慧企业使用最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高级分析等,将洞察力实时转化为企业的行动,由此加快了数据驱动的创新和流程自动化,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卓越的体验。”彭俊松总结道,人工智能、区块链、自动化、物联网、5G日益普及,势必会重塑企业标准业务架构,从过去风行的“由外而内”的数字化转型,趋向于利用呈指数级发展的技术,“由内而外”地发挥数据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