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过冬迎春”?专家们这么建议

小编:行业资讯发布日期:2020-02-13浏览量:512
核心提示: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中小企业一直是吸纳就业、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主体,其行业分布范围广,总体数量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面临用工难、资金短缺等问题。在此压力下,政府如何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纾解难题?中小企业如何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克时艰、逆势而上?光明智库约请专家为您答疑释惑。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陈春花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魏 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赵 忠

  1、中小企业急需“供血”,但能渡过难关

  光明智库:中小企业个体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如何看待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的总体境况和主要困难?哪些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这些困难是否会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产生影响?

  魏江:如果把经济系统比作生命系统,中小微企业就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短时间内供血不足,问题不大;但如果大面积坏死,后果十分严峻。目前,疫情会导致中小企业“供血不足”——现金流短缺。我对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的600多家中小企业做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中,一个月内可能出现资金断流的大概占四分之一,两个月则可能接近一半。如果及时应对、适当处理,不让大量中小企业资金断流,那么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是可控的。

  从行业看,短时间内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受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暂时难以完全恢复营业,但是疫情一旦结束,就可以很快恢复经营。中长期看,此次疫情会对中小制造企业和出口企业产生冲击。消费需求和生产的骤降,会间接传导到投资、出口领域,进而影响产业发展。

  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关键是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库存积压,二是人工工资和社会保障成本,三是租金。这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现金流。近期,国家已经推出了政策组合拳,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陈春花:总体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还是员工人数方面,都处在相对较弱的状态。大部分中小企业需要依靠产业链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谋得发展,如果产业链调整、市场需求下滑,它们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受疫情影响,目前部分产业和消费市场仍处在停滞状态,这对中小企业无疑是巨大考验。好在随着全国各地有序复工复产,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局面都会逐步好转。从此次疫情看,一些严重依赖线下消费模式的中小企业会遭遇困难,而已经具备数字化能力,可开展线上消费和线上工作模式的中小企业反而迎来机遇。与疫情救治、疫情防控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应当更加注重以下方面: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追求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与公共事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大力增加科技研究投入,持续增大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关注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激活富有潜能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促使其持续成长。

  赵忠:疫情对中小企业发展会带来一定冲击。疫情时逢春节长假,由于人口流动受限和个人消费行为改变,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首当其冲。由于中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疫情冲击有可能会蔓延到制造行业的中心企业。

  疫情对我国当前的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现有数据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对疫情的防控措施正在起作用,疫情不会对我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造成大的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2、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救难纾困

  光明智库:截至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密集出台多项措施,共同支持企业渡过难关。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从短期和长期分别来看,国家还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魏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用工政策等。这些政策中,有的会马上见效,有的要过一段时间见效。当下最要紧的是“救急”,让中小企业能活下来,先“活着”才能“活好”。

  从短期看,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响应快、针对性强。今后,还应该针对员工工资、社保成本、租金成本等影响现金流的因素精准施策。比如,在租金减免方面,对国有用地、用房租金建议直接减免,对非国有用地用房租金给予财政补贴;在人工成本方面,政府与企业联合解决非正常开工期间的员工工资支出,可以由政府补助兜底;在财政贴息方面,对于因疫期延长贷款的,给予疫期贴息。此外,还可辅以金融手段,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作用,设立疫情防控专项紧急融资,发放专项项目贷款。

  从中长期看,要发挥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作用。应尽快出台全年的减税政策,包括增值税、土地税、房产税等,让企业对减税降费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产业政策上,应加快发展网上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赵忠:为支持中小型企业渡过难关,中央和地方已经出台多项措施。从宏观方面看,主要是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减轻经营负担和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为了尽快见到显著成效,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精细化、精准化。卫生健康部门要积极主动帮助中小企业查找疫情防控的风险点,帮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条件;人社部门可以组织大型网络招聘会,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招工困难;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通过组织政府定向采购、国有企业对接上下游中小企业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要引导大型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转变服务和销售模式,积极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同舟共济。

  陈春花: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还要打赢一场面向中小企业的“保卫战”。从政策层面来看,继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于2月1日联合出台30条金融措施后,苏州、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加大减负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等手段,切切实实扶持中小企业,共克时艰。

  这些政策很多具有直接可操作性,可以立即见效。比如,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出台了相关的减负降费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从长期看,政府还应在激活企业发展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给予科研投入补贴、培训学习与人才培养补贴,出台支持企业转型、高质量增长的扶持政策等。

  3、“突围”发展:捕捉机遇,逆境成长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发展最大优势是“船小好调头”“生存能力强”,要想破解当下难题,离不开自找出路、自力更生。您如何理解这句话?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看,当如何“突围”?

  陈春花:无论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中小企业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寻找出路,找到突破危机的方法。很多企业也是在危机时找到了发展的新模式,捕捉契机,逆境成长。

  我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如下建议:第一,保证现金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在外部市场没有恢复的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行动是从内部挖潜,保证现金流不断。第二,要和员工建立共识,共克时艰。第三,寻找合作共生的机会,比如一些餐厅停业时,可与盒马鲜生等新零售公司合作,派遣员工去那里暂时工作。第四,创新业务,寻求尽快恢复经营的可能性。

  赵忠:面对疫情,中小企业一定要抓住责任、共济、转型、底线等关键点来实现发展。责任,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按照党和国家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只有疫情控制住了,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才会改善。共济,可结合疫情防控时期的市场特点,与居民和社会需求仍然旺盛的企业、行业合作,提供配套和上下游服务,用好用足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转型,要进一步审视企业的业务类型、经营中的风险点,依据新的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和技术手段及时进行经营转型。底线,在特定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有底线思维,有及时止损的勇气和决心,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以图东山再起。

  魏江:要正确理解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生存能力强”的前提,那就是“不发生突发性事件”。当出现突发事件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弱。

  当下,中小企业要“突围”发展,建议按照以下思路:一是降库存。想办法把死钱变活钱,逐步出库存,比如打折出售存货。二是与员工协商工资。采取向员工“借钱”,以后按定期利息连本带利还给员工的方式渡过难关。三是间接融资。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少量借贷。四是与大企业合作。通过灵活用工、灵活融资,把资源盘活。

  4、或可催生新业态,焕发新生机

  光明智库: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之后,互联网企业以新业态的形式涌现,释放出巨大商机。您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业态会出现哪些新变化?

  赵忠: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自动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越发重要,对生产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服务的提供形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生产方式突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员工参与生产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远程办公越来越普遍,互联网消费越来越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趋势,都有“无接触”生产、消费的特点,正与当前防控疫情的形势相适应。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预计这些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现有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技术进步,还会不断催生新业态。

  未来,与健康和医疗相关的产业和行业预计会得到长足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医疗服务,也包括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行业和产业。

  陈春花:正如2003年非典之后互联网企业以新状态发展起来一样,经此疫情之后,也会诞生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可能会是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智慧城市。围绕智慧城市运行的相关领域,会产生新的商机。二是在线模式。在线模式将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消费,线上娱乐、游戏、教育、知识付费等都会有很好地发展。三是新工作模式。本次疫情中,字节跳动、苏宁、华为等企业都选择了远程办公,而钉钉、企业微信等协同办公工具业务也呈爆发式增长,未来远程办公会成为众多行业的选择。四是大健康领域。人们的保险意识将得到加强,有可能增大对保险的支出。同时,保健品和保健食品可能会大有需求,大健康领域将蓄积更大的发展能量。五是线上线下融合。无论是零售业,还是围绕商业所展开的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领域,都将有更多机会。六是AI与大数据领域。AI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嵌入的领域同样会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

  魏江:这次疫情会对消费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推动作用。受影响最大的餐饮、商贸、影视、娱乐、培训等产业都可通过线上提供服务,这将进一步推动线上云服务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消费产业升级。

  疫情防控也为制造业智能化生产带来启发。此次制造业受冲击主要是因为生产和市场受到制约,其中,生产环节的最大障碍是劳动用工,销售环节的最大制约是物流。智能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此次菜鸟、顺丰、盒马鲜生等企业的稳健发展,以及数字办公产业的指数增长,就是因为智能化解决了传统的发展瓶颈。

  疫情防控还会激发新兴产业业态的出现。此次疫情后,环保、餐饮、健康等关系民生的产业会出现新业态,医疗、制药产业将进行创新模式变革,物流产业也需要新业态与新体制,以协同创新实现更好发展。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晓、王斯敏、蒋新军、康薇薇)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1844.html
文章来源:www.480520.com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