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药品在医院内部流转的各个业务环节出发进行效益分析,识别药品成本浪费的关键控制节点,通过优化药品管理制度和流程、升级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实现品类差异化管理等各种方式,有效提升医院药品精细化管理水平。具体如下:
1、定期维护药品目录,确保结构合理性
医院的基本用药目录需要结合国家对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的绩效考核政策、医保药物目录的变化、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需求及临床药学的药效评价结果等各方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制度,规范医院的基本药品目录是医院药品配备管理的核心。及时优化用药目录,医院可以将药占比、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等指标进行管理分解,提高医院药品管理的质量,改善药品管理工作效率,避免出现供求错位情况。
2、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药品采购计划跨部门数据实时监控、共享
我们在对各级医疗机构调研中发现,由于医院药品的计划和需求申请、采购执行至少涉及临床科室、库房和采购等三个以上部门,如果医院没有上线成熟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实现采购需求、计划与执行在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线下人工控制往往不能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和跨部门查询药品供需情况。如库房在上报月度采购计划和临时采购需求后,采购根据供应商供货情况下达采购订单,采购订单与采购计划在产品数量上存在差异,若未建立固定的动态采购计划执行跟踪机制,将存在超计划采购药品滞销浪费医院资金,或采购计划执行不足,用药紧缺的风险,不仅增加滞销药品管理成本,且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近效期药品管控
药品过期失效一旦发生,往往报损比重大、金额高,给医院造成资金浪费。对近效期药品(一般指180天以内)的控制,是避免药品过期失效的前提。近效期药品需要采购、库房和临床科室共同推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报损成本。
在采购环节,由于个别特殊药品保质期短、紧急调用、厂家断货等原因,医院愿意接受供应商的近效期药品。医院应要求供应商在供应近效期药品时,提供原因说明并确定近效期药品滞销的退换货处理方案;建立近效期药品采购审批机制,规定药品采购原则上要求效期在半年以上,若因临床科室确需使用而又无法采购到远效期药品时,需要根据临床使用情况控制合理的采购需求量并上报领导审批。
在库存管理环节,因滞销出现近效期药品更为常见。医院应明确效期管理的职责,建立近效期药品的监控报警机制,对近效期药品至少提前三个月预警,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使用情况和滞销原因;采购应至少提前一个月与供应商沟通退换货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