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至今,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在2022年有所缓和,但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再次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裂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5月20日发布的题为《大裂化:俄乌冲突后全球经济新冷战评估与防范》研究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经济新冷战已悄然临近,全球经济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俄罗斯将与西方快速脱钩,背后原因主要来自于双方间长时间的政治分歧与近期的制裁与反制裁;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主要体现在贸易、意识形态等方面;各国间的经贸往来正从全球化向区域化发展,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态度不一,致使各国间的政治形态凸显,相同利益需求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加深,但不同利益需求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将减少。
报告指出,全球各国在预防经济新冷战爆发时,应着重关注四大领域。首先是国际能源领域,俄罗斯是能源大国,为世界各经济体提供了能源保障,尤其是对欧盟而言,欧盟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由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反噬效果已相当明显。其次是国际货币领域,因美国与欧盟委员会宣布禁止部分俄罗斯银行使用SWIFT服务,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能源交易的卢布结算令,进而加快了全球的去美元化进程。再次是国际贸易领域,2020年,美国与中国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两国又是全球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双边贸易进一步脱钩,世界经济格局将陷入更为严重的境地,报告认为,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如果完全脱钩,将导致美国经济至少降低3.5个百分点。最后是国际投资领域,全球贸易的区域化发展将削弱各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力度,各国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将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求表示,中国四十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就表明,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开放,需要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缓解新冷战思维,要努力使世界形势不断趋于缓和。这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对中国的大国地位也非常重要。
吴晓求还说,从对内角度看,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恢复信心、稳定预期,要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市场化仍然是改革的基本方向;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
对此,这份报告为如何应对当下局势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尽力阻止或推迟经济新冷战的到来。鉴于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以及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威胁,中国应在俄乌问题上继续表现中立,力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此外,中国在对美问题上应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一方面在台湾、南海、新疆等核心利益上绝不让步。另一方面在诸如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国家补贴、中概股审计等议题上,应展现灵活性,考虑美方诉求并共同协商提出改进方案。
第二,对内努力增强经济实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能否防止或推迟全球经济新冷战的到来,或新冷战爆发了能否顶得住,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中国的经济必须达到中高速发展,即年均4%至 6%的速度。
第三,对外积极作为,促建“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的基本盘,有必要进行更实质性、更有选择性和更有策略性的推进。同时,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作用也需要深入挖掘。
第四,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在贸易项下可以说已完全可兑换,但在资本项下只是部分可兑换:直接投资项下基本可兑换,金融投资项下有限可兑换。其中,人民币资本项下不能基本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要排除万难加快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