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光伏玻璃产业成四种趋势发展-玻璃网

小编:网店货源供应商发布日期:2022-07-09浏览量:575
核心提示:大趋势一:光伏产业分布趋于分散,而不是趋于垄断  在这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波动中,光伏发电上网补贴属于政策性因素,而经济危

大趋势一:光伏产业分布趋于分散,而不是趋于垄断

  在这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波动中,光伏发电上网补贴属于政策性因素,而经济危机、技术进步及产能扩张造成的太阳电池价格的下降等则属于市场因素。这两种因素混合的作用使得太阳能发电产业不同于其他的完全受市场经济规律控制的产业,也不同于一些完全受政策控制的产业(如煤炭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成长的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是十分特殊的,而且也在不断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年世界光伏企业的总体变动情况。

  我们比较了2005年至2010年**光伏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从中可以令人惊奇的发现两个很大的变化:

  其一,**光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变化非常巨大,在2005年**光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72.8%,而在2010年只占39.8%。

  其二,前*光伏企业各自所占市场份额的差别也在缩小,在2005年*大光伏企业日本的夏普公司占了全世界产量的24%,而*后一名Solar Word只占2%,两者相差12倍。而2010年世界*大的企业First Solar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8%,*后一名台湾的Gintech所占市场份额为2.4%相差不到2.4倍。我们将2005年到2010年间每年**光伏企业总和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化绘于。

  从中可以看出前*光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在逐年减小,只是近三年在逐渐趋缓。这样的现象表明整个光伏产业在规模逐渐扩张的同时,竞争变得更加充分,垄断性在不断减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表明,单一的光伏企业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难度变得非常大,因此这些企业在达到一个产能台阶后很难再进一步扩充规模,也因此才有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小,在总规模中所占比例也逐渐萎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其结症正是源于光伏市场的波动性。

  太阳电池制造商的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如此大的产量所需的流动资金量就非常巨大,但是这样大量的销售额却是很单一的产品,*终出货都是太阳电池组件,市场也相对单一,因此这样大的销售额都受单一市场规律的控制,一旦欧洲光伏市场出现波动,公司整体就会陷于停顿,而一旦因市场不畅造成库存增加,资金无法回笼,企业将很难应付。而且越大的企业越难支撑。

  2010年世界光伏产量第二名无锡尚德公司产量为1585MW,按2010年销售均价大约每瓦15元人民币,全年产出约238亿元,这就要求每月产出19.8亿元,如果一旦市场出现突然变故,销售不畅,像这次欧洲市场的突然变动,造成中国产品的积压,那么企业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即使是能从银行贷款,其财务成本也大得惊人。

  据报道晶澳公司2011年要将产能扩张到3GW,我们认为其风险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按照每瓦12元人民币计算的话,每年产出360亿元人民币,每月产值平均达到30亿元,如果一旦出现市场端或硅料供应端的问题,公司的财务状况将会迅速恶化。

  纵观从2004年市场启动以来,光伏产业总是在各种波动中发展的,开始时市场很好,但是硅材料供应不畅,企业要交预付款;后来出现经济危机,市场又出现问题。经济危机、政策变动使得产业的波动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使得企业很难做的非常大。

  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人们总认为企业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大。但是目前太阳电池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这样的规律或许未必一定适用。此次在欧洲发生的光伏市场的大幅向下波动,许多人认为会发生行业洗牌,很多小企业会倒闭,而大企业是*终的胜出者。笔者认为很多小企业的倒闭将会成为现实,但是大企业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虽然大企业不至于倒闭,但是在危机过后我们看到的产业格局将会是集中度的进一步分散,行业竞争将会更加充分。

  大趋势二、光伏产业的波动对中国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这样的情况使得整个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思考自身的经营模式。在2010年兴起的一味扩大生产规模的经营模式将会受到考验。

  在2004年到2008年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二阶段中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个高速发展期。在这个高速发展期中出现了诸如无锡尚德、江西LDK这样的造富神话。当时的经营企业的主要模式是:利用硅材料的短缺形成的长单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巨大差距赚取巨额利润。但是这种硅料长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许多公司利用股市融资,将融来的资金用于签署硅料长单,再利用长单硅料的价格优势赚取高额利润,之后扩大再生产,使企业迅速发展。这种模式似乎成了当时许多企业快速扩张的一个基本模式。但是在2008年底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这些变相的硅料期货的炒作者陷入困境,所签的长单的价格甚至一度比现货价格都高,而且按照订单拿到硅料却成了库存积压品。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许多大型光伏厂家出现巨额亏损。这样,在经济危机中*结束了硅料期货炒作的历史。从拥硅为王转变为现金为王、拥市场为王。

  在随后的2010年的第二波高速扩张期,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人们发现太阳电池产能不够,产品生产出来多少要多少。因此,大量的资金进入光伏产业。投资非常踊跃。但是即使市场和下游产能高速扩展,硅材料也无法再现高出几倍的现货市场市场价格。在这个时期人们似乎形成了另一种产业模式,就是巨大地扩张光伏电池产线的规模,人们动辄几百兆瓦的上电池线。几家大电池厂都宣布要在2011年扩张到2~4GW。光伏产业扩展所需巨大的资金也是从股市、银行等获得。由于这些公司的高速扩张,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但是在这一阶段已经没有了“硅材料价格双轨制”所形成的巨额利润空间。公司的利润更多的来自于公司内部管理的精细度,以及对市场和硅材料进出节奏的把握。在这一阶段许多公司在国内成功上市,从而迅速造富。但是这次欧洲光伏市场的向下波动又对这些公司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规模越大的企业,产品积压越严重,资金链绷得越紧。如果这次危机持续时间较长的话,这些大型企业资金链绷得过紧以致断裂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大趋势三:产业向发展中的亚洲转移

  根据Photon International 2011年第三期的统计,至2011年中国占47.8%,计13018.4MW;台湾占12.7%,计3448.5MW;两地合计:60.5%,计16466.9MW,而2010年两地合计为50.2%。在来看整个亚洲地区,日本占8.5%,计2299.5MW;马来西亚占5.2%,计1406.5MW;南朝鲜占3.2%,计865MW;亚洲其余占4.9%,计1341.8MW。整个亚洲合计占全球产量的82.3%,计22379.7MW,而2009年为75.7%。

  如果我们再比较*年的数据,更明显地看出整个光伏产业的制造中心在明显地向亚洲地区转移,尤其是向*和台湾地区转移。

  究其原因,除了传统的说法,包括: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低外。我们还看到两个因素:中国公司在决策和行动上明显快于西方国家,一个太阳电池生产线从决策到建设再到调试,在中国往往只用7~9个月时间,而欧美国家则往往要用一年半时间。另一方面,今年在中国投资光伏产业的资金量非常巨大,这也促使中国光伏产业的苦快速增长。

  大趋势四:晶体硅太阳电池产量扩张明显快于薄膜太阳电池产量的扩张

  记者调查了自1999年至2010年世界光伏产业中各种具有产业化规模的太阳电池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从当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以前,薄膜电池的产量在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的成熟,以及晶体硅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自2004年以后至2009年,薄膜硅太阳电池的份额在不断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的快速扩张,导致硅材料短缺,因此晶体硅太阳电池价格不断上升,从而使得薄膜电池的价格显示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在2008年和2009年薄膜太阳电池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美国FirstSolar公司的低成本CdTe太阳电池的成功大规模量产,导致薄膜电池比例的大幅上升。但是在2010年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占比又大幅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危机后,硅材料短缺的问题已经解决,硅材料的价格大幅下降,再加上其他的提高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的技术进步,造成晶体硅太阳电池的价格大幅下降,从而使得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市场份额又大幅提升。

  未来薄膜电池是否还能快速从新提升市场份额,关键要看薄膜电池的技术成熟度的提升、设备价格的下降、效率的提高。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23342.html
文章来源:货源网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