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1%,创近41年峰值;欧元区CPI同比增长8.6%,续创历史新高。在全球通胀“压力山大”的背景下,中国多措并举抵御住输入性通胀压力,6月中国CPI同比上涨2.5%,上半年平均上涨1.7%,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全球高通胀会“传染”中国吗? 下半年中国物价将呈现怎样的走势?如何守住来之不易的稳物价成效?国际商报特邀业内专家学者分析研判,展望下半年中国物价及经济前景。
专家圆桌
盘和林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徐洪才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张奥平 增量研究院院长
(排名不分先后)
上半年中国物价总体平稳,但受国际通胀高企、乌克兰危机持续、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半年中国物价运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全球通胀高企会“传染”给中国吗?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徐洪才:近期美国通胀创下41年以来新高。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大幅加息,使日元、英镑、欧元等非美货币均开始贬值。美联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调整对美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体跨境资金流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外部影响,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一些金融系统较为脆弱的国家,如阿根廷、土耳其等可能会出现金融动荡。
相比之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贬值幅度较小,呈现双向波动的特点,反映出中国金融体系韧性较强,并且经济基本面向好。
从CPI来看,中国整体在低位运行,平均1.7%,最近几个月有所回升,6月份达到了2.5%,但依然处于合理区间,符合3%左右的政策目标。同时,PPI在各项政策作用下逐月回落,从去年10月份的最高点13.5%回落至今年6月份6.1%的水平。应该说,中国的保供稳价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基本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菜篮子”“米袋子”保障有力。
但也要看到一些结构性变化。全球大通胀来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然会传导到中国。近期CPI温和上升,这个趋势在下半年还会延续,但在可控范围之内。PPI当前呈现回落趋势,但下半年可能仍有一定上涨压力。同时,受制于下半年外部需求的收缩,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我们要有思想准备。
盘和林:全球通胀有可能“传染”中国。当前全球通胀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是全球性的,所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传导到所有国家。其中,粮食和能源属于两大必需品,而在能源领域中国尚不能完全自给,所以是价格的接受者,能源价格高企将通过进口能源的方式将通胀传入中国。
为此,中国要谨防通胀输入,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防止通胀:
第一,坚持谨慎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当前中国的温和通胀水平是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换来的,要保持好当前的货币政策总基调。
第二,坚持重点领域保供,防止关键领域通胀输入。食品和能源是必需品,关乎民生,食品和能源价格过快上涨会破坏经济的稳定性,也是当下通胀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要针对关键大宗商品进行保供稳价,一方面要加大供给力度,让粮食和能源的供应更加充足;另一方面要进行稳价,比如设定汽油价格上限,又如增加夏粮储备,适时出手,平抑粮价。
第三,将稳经济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放消费券和开展基建投资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度,因为这会在客观上促使通胀率上行。因此要适当应用财政政策,在稳经济和稳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
综上所述,通胀率稳定也是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度重视。合理通胀率的维护需要多管齐下,要做好选择题,循序渐进地推进。
张奥平:可以说,目前全球已经进入高通胀时代,这背后既有地缘经济割裂、供给冲击的原因,也与过去两年欧美实施无底线的货币宽松政策有关。与欧美“开闸放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对全面刺激计划持谨慎态度,一直在坚持不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实施有针对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中国物价没有出现明显上涨,是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当中最健康的水平。
但不能因为中国通胀水平较为温和就掉以轻心,当前国际经济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很难预判下半年会不会出现更加极端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做好风险防控,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保障粮食稳产稳增和“菜篮子”稳产保供,做好洪涝、病虫灾害等风险防范,打出政策的提前量,才能在未来更好、更及时地应对。
下半年,中国的大宗商品、能源、粮食、猪肉等主要生活必需品走势和供需情况如何?保供稳价还需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盘和林:当前,欧美经济由于通胀高企,纷纷进入疯狂紧缩模式,加息速度非常快,这客观上会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短暂回落。叠加俄乌冲突的影响减弱、海外疫情防控逐步结束,我认为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中的大部分价格会有所回落。
不确定因素依然是两方面:一是粮食。当前俄乌冲突持续,两国都是粮食出口国,所以国际粮食市场在秋收后可能会出现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在此方面,中国既要未雨绸缪,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库存,实现“颗粒归仓”,对粮食仓储进行盘点盘存,也要倡导杜绝粮食浪费,以确保关键时刻粮食供应充足。
二是能源。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国,而现在的局势发展可能会让全球能源市场供给锐减,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在能源领域,中国除了增加储备,还要通过长期协议来锁定能源价格,比如煤炭在国内就用长期协议来稳定价格。石油价格波动性较大,中国要在合理价位主动出手,去定一个长期的能源进口协议。同时,国内要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应加速发展光伏、风电、水电、核电、地热电,同时对电网加大改造力度,提升电网消纳能力,以匹配新能源的分布式电站特点。
综上所述,在全球央行加息紧缩环境下,预计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一轮下行行情,回归正常的定价水平,但能源和粮食受国际供需影响较大,供给不足的情况较为严重。总体上我们应增加库存,稳定供应链,尤其要注重多元供应链的建设,不能将进口局限在个别国家。
徐洪才:市场预计7月份美联储加息可能达到100个基点,但对于控制通胀的效果还有待观察,我认为效果可能比较有限。因此,输入性的通胀压力还会持续,包括粮食、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钢铁、煤炭、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下半年可能依然在高位运行,短期内不会有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对进口的依赖仍较大,自身努力只能对冲一部分输入性的通胀压力。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推升工业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进而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预计下半年CPI会温和上升,但依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全年平均下来能够实现3%左右的预期目标。而PPI下半年进一步往下走的动力比较弱,可能会在6%左右持续徘徊,上涨和下跌的空间都较小。对物价的管理调控要着眼于PPI,不能让PPI出现强劲反弹,因为其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影响很大,因此下半年中国要把稳就业、扩大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张奥平:从下半年的CPI看,首先,中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受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但中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生猪价格或将上涨。作为影响CPI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新一轮猪周期来临,猪价上涨难以避免。因此,下半年中国个别月份的CPI可能会达到3%,但从全年整体看,依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从PPI看,下半年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可以看到上半年中国实施的保供稳价政策对冲了部分输入性通胀压力。尤其国内能够自主定价的煤炭、钢铁等黑色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出现太大波动,但有色大宗商品,如原油、天然气价格,下半年可能依然处于高位震荡的水平曲线,短期内难以扭转。
下半年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盘和林:我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W”型的复苏情况,下半年可能还会有一轮经济低谷。造成这轮经济低谷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的潜在风险可能传导到中国。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很强,但全球其他国家则未必,比如欧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胀,高通胀率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央行将急速拉高利率水平,这势必破坏经济基础,一些国家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宏观经济面波动。
如果海外经济出现了大幅波动,则有可能使得中国外贸需求减弱。当前中国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外向型特征,外需减弱有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短期可控的不利影响。当然,中国经济将以更强的韧性抵御和防范风险,从而在吸引外资、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危与机并存。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留有一定余力,并抓紧时间处理一些潜在的风险,以备海外部分国家经济进入低谷的时候,中国能够有余力来稳定内部经济,处理外部输入的潜在风险。
张奥平:我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W”型的复苏走势,虽然中国经济在二季度末已实现环比修复,但离真正的复苏还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很重要。
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水”的情况下,下半年全球总需求将大幅下降,使得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大。这也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造成一定影响。
伴随着下半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一轮复苏期,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看,建议可以再加大一些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力度,这不等于“大水漫灌”,也不等于货币超发,依然是在常规货币政策的执行空间之下,通过加大边际宽松力度去稳经济稳增长。从中央到各地的部署安排来看,下半年整体的财政支出依然会加大,靠发力基建投资来稳经济稳增长,进而带动制造业投资一起发力,因此需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为融资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恢复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
徐洪才:从近两个月的趋势看,5月和6月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出现止跌企稳、回升反弹的趋势,三季度和四季度将延续这一趋势。三季度可能会有一个强劲反弹,经济增长达到5%以上。明年经济恢复常态化后,增长可能在5%以上,预计明年GDP实际增长5.2%,呈平缓的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