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折扣店”热卖背后待规范事项多

小编: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发布日期:2023-03-17浏览量:524
核心提示:“打折的价格,不打折的快乐”“大牌的商品,3折的价格”“花小钱也能买新鲜”……在不少消费者看来,与传统商超相比,进口折扣

“打折的价格,不打折的快乐”“大牌的商品,3折的价格”“花小钱也能买新鲜”……在不少消费者看来,与传统商超相比,进口折扣零售店有肉眼可见的实惠。《中国贸易报》记者打开腾讯地图发现,仅北京地区就有密密麻麻、数量众多的进口折扣店。

记者近期走访了一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的进口商品连锁折扣店。该店铺占地面积并不算太大,整体装修选用醒目的红色。为方便顾客选购,店门口有商家准备的红色购物篮或带滑轮、可拉动的购物筐或平板车盛放货物。

记者看到,该店内商品大多包装精美,紧跟时尚潮流,迎合年轻人的审美爱好。一进店内,大面积铺货的食品类商品引人注目。随手拿一包零食,价格似乎都要比印象里超市类似商品更便宜。更何况还有各种包装新颖、从没见过且价格实惠的食品,不断激发着顾客的探索欲。角落里的以清洁产品、面膜为主的个人护理产品虽然铺货面积不大,但均为易耗品且同样价格优惠。各种五颜六色的进口饮料、酒水也总能让已经选购完毕准备结账的顾客又再顺手拿上几瓶放进购物篮。

记者注意到,店内许多促销标语也十分抓人眼球。“击穿底价 限时折扣”“更多折扣 更多快乐”“好物折上折”“30%-50% OFF”等标语,无一不在刺激着顾客的消费欲望。往往顾客还没进到店里,只远远站在店外一望,就很容易被红黄配色的醒目优惠标语吸引进店购物。

进口折扣店为什么受欢迎?

据了解,折扣店作为“舶来品”,最早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在原有百货商店业态之中衍生而出。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有了不少成熟品牌。不难发现,这些折扣店巨头的诞生发展总有着相似的大背景,如德国折扣店品牌ALDI诞生于二战后经济萧条时期;日本临期巨头“堂吉诃德” 诞生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美国Dollar Tree在经济危机时破土而出,逆势增长。

后疫情时代,我国社会消费力正缓慢复苏。精简开支、专注性价比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消费特点。折扣店“物美价廉”的引流密码恰恰迎合了当下大部分年轻人的购物需求。1.9元一大包零食,3.9元两包洗脸巾,9.9元一桶洗衣液……折扣店里的商品无一不在向消费者传达“实惠”“性价比高”的信息。从顾客的购物心理上看,购买折扣商品,是享受“薅羊毛”的乐趣。记者注意到,进口折扣店里的部分商品在国内知名度不算太高,但顾客王先生向记者表示,即使部分进口商品没有购买过,甚至没听说过,但由于商品精致的包装和低廉的价格,他往往会尝试购买一下。

从销售大环境上看,电商业态的全面发展,也让零售商品的增长动力更多地向线上倾斜,实体零售商积压商品的压力增大。折扣店的出现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商品库存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顾客进店选购,拉动线下销售。此外,传统商超里容易过期、继而导致成本拉高的食品类商品,在折扣店以临期食品的形式又能吸引眼球。

折扣等于省钱吗?

追本溯源,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进口折扣店,通常因为店内商品价格实惠,折扣力度大。殊不知,折扣店的“实惠”正在偷偷侵蚀顾客的钱包。

在折扣店内热烈氛围裹挟下,顾客很容易被购买欲望击昏头脑。如果尚存一丝理智,停下来认真比价,很快就会发现,此刻购物篮中买到的许多商品都并非真正的低价。如原价289元的某品牌巧克力球,现价仅需95元。看似十分超值,可对比电商平台才发现该商品均价仅为70元至85元包邮到家。

有的商品看似实惠,实则在分量上动了手脚。如原价近300元的某品牌面膜,现价仅需149元。看似价格仅及原先的二分之一,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包装内仅有4片面膜。每片面膜平均37.25元,并不十分便宜。

有的商品看似折扣低廉,实则是知名品牌的相似产品。如原价200元左右30颗的“某知名品牌”咖啡,现价仅需43.9元。正欲购买之时,定睛一看,原来只是包装相似的另一种咖啡。

有的小商品看起来售价5元、10元并不贵,多买几件也不心疼,可积少成多,往往等到结账时才发现总金额居然达到了一百元甚至几百元。

对于折扣店商来说,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商品在折扣店的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拉开价差。但面对网红品牌或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商品,价格差就可以拉大许多,甚至比线上更贵,卖出去利润也更高。模仿品牌商品与原版商品相比,通常包装设计十分相似,就连店内陈列的位置也十分靠近,以引导消费者购买。还有一些折扣商会摆出一些看似是国外进口,但实际上却并无外来进口商品检验标识贴纸的商品。

此外,消费者因冲动购买的商品,是否真的是自身需要的,也有待商榷。顾客孔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折扣店被醒目折扣标签吸引购买商品后,常常要等到回家才发现有的商品自己用不上,其实并不需要。

进口临期折扣商品需规制

据了解,早在进口食品折扣店兴起之前,就有不少人有“捡漏儿”临期食品的经历或消费习惯。各大传统商超,几乎每天都会有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通过打折、捆绑等方式进行促销。市民陈女士就经常“捡漏儿”临期食品,“晚间半价出售的面包、饭团,还有一些高端进口超市捆绑促销的进口酸奶、饼干等,我都常买。价格便宜,又没到保质期,尽快吃掉就可以了。”

调查显示,食品在保质期剩余20%至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被称之为“临期效应”。其中,膨化食品、方便面、饮品、饼干等成为“临期界”的畅销品。

进口食品折扣店内花花绿绿的商品多是来自东南亚、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的进口食品。这些食品基本都临近保质期,短则10天半个月后到期,长则八九个月后到期。临期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可以售卖?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临期食品属于安全食品范畴,可以售卖。以促销方式售卖临期食品也是一种减少浪费的做法,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的临期情况。

然而,随着国内入局临期折扣食品的“选手”越来越多,但市场上没有这么多临期货源,能否供货成了临期折扣商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对储存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储存不当就容易变质,产品品质的不稳定性也为行业蒙上了阴影。

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角度看,临期食品折扣店最大的卖点是“折扣”,而非“临期”。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它们需要一场“去临期化”的转型。

“实际上市场上流通的临期食品非常有限,在消费热情过去后,仅凭临期食品这‘一招鲜’的商业模式很难持续。”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小毅表示,随着赛道日益拥挤,在热销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水涨船高的成本势必会传导到消费终端,很容易丢失最大的价格优势。此外临期食品本身是即将超过保质期的产品,在品控管理上也需要投入不少成本。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良栖品牌创始人程伟雄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口折扣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但折扣店带来的产品品质体验还是值得消费者警惕。折扣店模式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国外产品折扣幅度带来的毛利率是否能满足国内经营者全渠道门店模式的经营成本。

与已逐渐成熟的新零售业态相比,国内进口折扣店在发展道路上才刚开了头。又到3·15,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势态和一系列需要规范的事项,要想从这条道上诞生巨头和长寿商家,依然任重道远。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26598.html
文章来源:灯饰批发市场    
 
标签: 女装批发货源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