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投资人和创业公司中享有盛誉的硅谷银行破产爆出的惊天大雷震动全球金融界。相关新闻显示,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发布公告,以“流动性不足和资不抵债”为由强制关闭该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接管方。
“硅谷银行发生挤兑的根本原因在于长短期错配引发利率风险。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大量吸收存款并配置长期限的债券资产,导致潜在的利率风险大幅增加,美联储加息成为问题暴露的导火索。”中国银行研究院马天娇表示。
该事件也影响到一些中国上市公司。目前至少有20余家中国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互动平台发布相关消息。从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来看,港股市场波及到的上市公司较多。十余家公司均发布公告,披露了在硅谷银行的存款额或存款占比。不过它们都表示,对公司影响并不重大。此外,不少公司也紧急澄清未在硅谷银行储蓄,未曾与硅谷银行有业务合作,或未持有该银行账户或存款。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涛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资企业近年来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相比,中资在美企业的数量、资产及业务规模等都有显著增长。硅谷银行危机的爆发,让众多在美中资企业更加直接和深刻地体会到美国金融系统和金融服务机构的潜在风险,并将加大力度充分了解美国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及相关市场规则,采取各种措施依法保护其在美资产和业务的安全。
虽然硅谷银行危机事件尚未直接波及中国市场,但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有重要启示。北大国发院智库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表示,我国区域性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低于美国同行,且资产中有相当部分不良资产未被纳入不良,可以算是“未实现损失”。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会进一步累积。虽然中国没有类似硅谷银行这样专注服务某一行业的银行,但许多中小银行长期扎根区域经济,资产的行业集中度很高,而行业风险最终都会成为银行的压力。例如,随着经济向低碳方向转型,高碳产业集中区域的城商行资产问题将逐步暴露。与此同时,硅谷银行事件也显示,哪怕是高增长潜力的行业在下行周期也可能对银行造成巨大压力。我国的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增速远超平均贷款增速,但如果缺少价格信号发挥指引作用,最终也可能对银行形成拖累。
“中小银行的风险可能通过金融风险传染演化成金融危机,防范系统性风险需要有效的审慎监管和政策工具。”何晓贝提到,从硅谷银行事件演化到瑞信被救助,证明目前大家对金融风险传染的理解还很有限,现有的风险监测指标和监管要求尚未能有效防御风险传染。我国虽然没有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但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银行挤兑危机。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银行的风险可能逐渐暴露。监管当局应重视开展银行压力测试,尤其是开发能模拟金融风险传染的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系统,构建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丰富审慎政策工具箱,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中企和投资者而言,建议做最坏的打算和最充分的准备,居安思危、亡羊补牢。以历史为鉴,充分考虑过往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和影响,提前安排和部署,提高抗风险能力。”郭涛表示。
在资金存管方面,郭涛建议中资在美企业要充分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和制度、金融机构及相关市场规则,特别是与客户资产保护和赔偿相关的规则;根据客户的不同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比如,如果是开户存款业务,尽量选择相关业务风险低且抗风险能力强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尽量在不同服务机构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分散和对冲风险;充分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风险保障体系和制度,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比如购买客户存款财产保险等;提前做好相关风险处置预案,以便在发生风险之时迅速做出反应和反馈,尽量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马天娇表示,从短期来看,硅谷银行倒闭或将对初创企业的流动性带来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44%的科技与生物健康IPO初创企业是硅谷银行的客户,如果取款困难,这部分初创企业的资金链或将面临较大压力。从长期来看,由于硅谷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较少,几乎不存在交叉风险,硅谷银行倒闭大概率不会引起系统性危机事件。但需要关注的是,该事件对科技投资或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投贷联动融资模式在加息背景下腹背受敌,势必影响科技企业融资环境。不可否认的是,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给科技投资市场蒙上一层阴影,2023年注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