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脱钩的想法非常不现实。”3月19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滕建群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线上座谈会上表示,尽管此前海外有政客多次放出中美脱钩的相关言论,但从现实来看,供应链之间的联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依然会是两国经贸关系未来的主旋律。
座谈会现场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额为411.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其中原料药出口额为336.8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为287.02亿美元,同比增长21.46%。其中,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出口12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1%;保健康复用品出口6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5%;一次性耗材出口5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9.39%;口腔设备与材料出口额同比增长13.3%,医用敷料出口额同比增长4.16%。
2019年,我国共有83种西药制剂对外出口,激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占有较大比重。胰岛素类药品、地塞米松、宫缩素、催产素等产品是拉动激素类药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青霉素类药品主要出口到非洲、东南亚、中东几个地区。头孢类药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为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但一些治疗真菌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磺胺类药品和重度感染的抗感染类药品则主要出口到一些发达地区如美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地。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也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2019年美国FDA批准的仿制药中,中国企业占了86个。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对美出口,不论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2019年,我国对美国西药制剂出口4.21亿美元,同比增长8.78%,占我国西药制剂出口总额的10.24%。在中国对美国医药出口中,出口额超过百万美元的中国本土医药企业数量达到29家。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前20名医药企业中,本土企业占到18个。本土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美国医药出口的主要动力。
滕建群说,中国是全球范围内药物和药材的重要供应商,不少医疗器材的供应也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样的地位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得到了增强。
滕建群 CCG 特邀高级研究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据他介绍,中美两国在医药研发领域过去一直保持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样的技术合作还会继续保持。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数据,美国至少在中国进行了500次的产品检验,包括针剂、药品和医疗器材等。
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的医药行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有人据此认为,美国应当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尽量脱钩,甚至完成产业链的转移。但是,从现实来看,这样的想法很难实现。未来,两国之间在原材料供应和科技研发方面,依然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全面脱钩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在制造业方面,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更加明显。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1.46万亿美元,电力、通信、轨道交通等成套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气和电子零部件出口国,其出口额是德国的5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0%。
滕建群说,在全球制造业里,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零部件供应方面,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相关企业的生产暂时放缓,但长远来看这样的影响不会很大。此次疫情使得全球众多国家都受到影响,替代品的寻找并非易事。因此,中美制造业在未来保持合作还有很强的动力。
滕建群认为,从供应链的需求来看,中国的地位很难被完全取代。一些行业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合作的契机并未消失。他建议,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未来可以继续加强合作。“我们应当重新认识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不能再以零和博弈的思维考虑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给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从供应链和医药产业角度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机会。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内需。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走入深水区,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国内对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愿望也愈发迫切。这些都为中美之间提升关系、开展合作带来了契机。”滕建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