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中国出口增速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筑底修复。“综合来看,预计第二季度中国出口降幅有望收窄至4%左右。”该报告称。
该报告认为,受国际政经格局持续演变、海外需求不振、价格支撑减弱和2022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3年中国出口增长持续偏弱。1至2月,中国出口按美元计价(下同)同比下降6.8%。
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中国外贸的分化趋势有所加大。2023年1至2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延续负增长,同比下降21.8%,降幅较2022年12月扩大2.3个百分点。对欧盟、日本出口降幅虽有所收窄,但增速仍未转正,分别为-12.2%、-1.3%。对东盟出口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较2022年12月加快1.5个百分点至9%。
从产品结构来看,上游产品和汽车出口景气度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持续回落。2023年1至2月,成品油、钢材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01.8%、27.5%。汽车及底盘、汽车零件同比增速分别为65.2%、4%。汽车出口数量(37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8.2%,对汽车出口金额增速的贡献约为60.3%。
该报告显示,由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居民耐用品需求较弱、企业去库存周期尚未结束,加之越南、墨西哥、印度等生产国在劳动密集型领域挤占中国出口份额,家具、玩具、塑料制品、鞋靴、服装产品出口继续回落,分别同比下降17.2%、10.1%、9.7%、11.6%、14.7%,降幅较2022年12月分别扩大2.6、0.7、7、13.8、4.4个百分点。
但中国出口增长好于市场预期,降幅较2022年12月收窄3.1个百分点。该报告分析,发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需求好于预期。虽然美国2月ISM制造业PMI指数仍处在收缩区间,但较1月提升0.3个百分点至47.7%,为最近6个月以来首次出现改善。欧洲、日本的消费信心也出现好转。从运价指数看,2月中旬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沿海集装箱出港运价指数(TDOI)开始筑底回升。二是节后国内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打通,疫情高峰期间积压的订单得到充分释放,对出口增速产生一定提振作用。三是外贸新业态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动能。2023年一季度跨境电商指数高于2022年同期,浙江、山东、深圳等外贸新业态发展领先地区的业务量同比增幅普遍较高,其中,1至2月浙江跨境电商出口金额同比增长73.2%。
该报告认为,中国出口增速有望在第二季度筑底修复,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从拉低因素看,外需修复具有不确定性。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2023年上半年欧美发达经济体大概率将“小步”加息,对国际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去库存周期尚未结束,美国大部分商品的库存销售比仍处1.5以上的高位区间,较2022年年末并未出现明显改善。2022年同期,中国外贸基数较高,当年5月和6月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6.3%和17.1%。受此影响,当年第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2.4%。
而从拉升因素来看,区域结构仍有支撑。东盟国家内需走强有望拉动中国终端产品出口增长。IMF预测东盟五国2023年经济增速为4.9%,高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1.1%。RCEP深化落地也将带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链层面的协作加深,促进“中国-东盟国家-欧美”出口路径的发展。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新三样”具备全球竞争优势。2022年,中国工业制品出口增长9.9%,拉动整体出口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等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60%,出口新动能快速成长。“自研技术、产能高、度电成本低是中国绿色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欧洲能源安全需求、新兴市场国家新能源产品需求仍有缺口,这将带动中国出口增长。”该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