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ID:ichuangyebang)原创
作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头图丨吉利汽车
“我是一个很纯洁的人,很简单的人。你不要笑。”
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如是形容自己——当时他刚刚操盘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并购——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汽车。
这是20年来,全球汽车行业最为成功的一次并购。
但在当时,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看好这个交易。
某种程度上,与其说这些人不看好并购,倒不如说不看好李书福本人。
这符合逻辑——当时的李书福,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狂热的汽车老板,诗人,音乐爱好者,以及预言帝。
“通用汽车将会破产”是他最为惊人的预言,而且发生在大约2001年,一度招来了满屋的笑声,但最终却一语成谶。
这让当时的他招来了不少黑粉,没人相信中国汽车界唯一的民营企业家有资格预言跨国车企的生死。
所以当吉利打算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消息传开后,到处都是期待他失败、希望看他笑话的人。
有人说,这是“蛇吞象”,也有人说,这不是王宝强娶了凯特·温斯莱特(好莱坞女星,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吗?
但最后他依然是那个赢家——沃尔沃汽车的东家福特,选择相信这个20多岁就成为千万富翁的人,完成了这笔大交易。
现在人们看到了,这场看上去地位悬殊的联姻,双方却爱得并不艰辛,堪称一对模范夫妻,并让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双双崛起。
他到底是如何想到通过并购形式,搞定企业的大难题——开放式创新的?
“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而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 这叫创新吗?”
也许这就是他的角度。
“迷人的女孩”
对于一个没有经过正统商学院训练的人来说,要预测商业走势简直不可思议。
而李书福,甚至还在小学时辍学过。
但他就像开了天眼一样,在关键判断上几乎没有失手过。
他不但在2001年就预言了通用汽车的崩溃,还在2002年就告诉自己的员工,他要收购沃尔沃汽车。
包括他的员工在内,大多数人很难相信一个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的中国车企,会有机会和实力去收购北欧豪门沃尔沃。
所以当收购机会真正出现时,李书福说,“一旦我开始收购沃尔沃,唯一能阻止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
他形容沃尔沃汽车时,又展现了诗人气质,“沃尔沃是一个迷人的女孩”。
但谈判依然是艰难的。
先是福特内部担心知识产权问题,不过后来转变态度,喜欢上李书福白手起家的个人创业史——这可能跟“美国精神”有点像。
不过事情还没完,沃尔沃汽车的工会反对收购。
工会的理由是,吉利并不了解沃尔沃汽车的“文化”。
文化的抽象性让其很难被准确定义,即便是收购之前,沃尔沃汽车也和自己的东家福特存在文化差异。
某种程度上,沃尔沃汽车这样的欧洲车企,更看重员工这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而美国企业偏向于实现股东价值。
所以当沃尔沃汽车的工会面对来自东方的收购者时,有不同意见也可以理解。
而且在当时,很多中国车企热衷于模仿外国品牌的车型,沃尔沃汽车看不上这种行为。
但李书福只用了一句话,就解除了来自工会的所有戒备——“我爱沃尔沃这个品牌,保障沃尔沃汽车员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责任和义务”。
他要放虎归山,让沃尔沃汽车“做自己”,而他只负责出钱。
这种策略奏效了——他顺利成为沃尔沃汽车的新老板。
这次收购带来的红利堪称丰厚——从2017年-2021年,吉利连续5年成为中国品牌销量第一,其中2021年达到了132.8万台。
商学院错失的收购高手
李书福没上过商学院,但他的造车史,差不多就是一部收购史。
拿到正式汽车生产资质之前,他就花钱入股四川德阳一个监狱下属的汽车厂,以迂回形式搞到了造车的“路条”。
但这个路条只能造客车。
2001年底,他总算拿到了造车资质,但第二年就告诉员工要收购沃尔沃汽车。
没人把他这句话当回事,除了他自己。
李书福当然知道当时自己没钱去买沃尔沃汽车,但收购这个想法他藏不住,于是又想去收购罗孚——彼时南汽和上汽正在争夺这个牌子,最终南汽获胜。
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
2006年,吉利花费约2650万美元,成为英国锰铜控股公司第一大股东,后者以生产英国伦敦的出租车知名。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李书福又拿出约4300万美元,全资收购了进入破产程序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解决了变速器难题。
无论是体量还是规模,这些收购比不上当年上汽等动辄数亿美元的收购案,但却为后来收购沃尔沃提供了不少经验。
在收购沃尔沃汽车过程中,吉利的准备是最为充分的,比如请来洛希尔公司担任财务顾问,后者以擅长推进并购而出名。
资料显示,吉利的谈判团队超过200人,团队成员来自德勤、罗兰贝格等知名机构。
沃尔沃汽车收购案让吉利一战成名,华尔街日报称李书福是中国的亨利·福特。
接下来,吉利的收购或者参股一发不可收拾。
马来西亚的宝腾,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和奔驰合资成立智马达汽车(电动Smart),以及国内的魅族,等等。
最新一起参股,就是通过增持股份形式,成为阿斯顿·马丁第三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一度成为戴姆勒最大单一股东(后来被北汽超过)。
这让外界形成了一种印象——只要吉利看到涉及知名汽车品牌的股权交易,可能就会迈不开步子了。
他在等下一场危机?
到目前为止,吉利是唯一一个通过频繁并购,在全球打出名声的中国本土车企。
但并购并不是只要花了钱,就可以走捷径实现1+1>2。
事实上,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形式,并购风险很大,其中就有前文所述的“文化”因素。
一个关于商业并购的“七七定律”是,70%的跨国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其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这意味着即便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公司推进并购,成功率也只有三成,更遑论吉利和沃尔沃这对农村青年和北欧贵族的组合。
比如在1998年,戴姆勒-奔驰和美国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完成了一桩世纪并购案,但因为文化问题,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一个与文化冲突有关的细节是,戴姆勒的员工有技术优越感,而且并不掩饰这一点,但在看到美国同事的收入是自己的三四倍时,心里就难以平衡了。
所以对于企业联姻来说,蜜月期你好我好大家好,真正的挑战在于长期过日子。
但李书福让沃尔沃汽车保持独立性,给予充分自由,以“沃人治沃”,化解了这个难题。
也有人问:你就不怕沃尔沃度过危机后,不服你?
他说,不服也不要紧。“不服我,他就不姓李了吗?”
没人知道他治下的吉利,下一个收购目标会是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让他逮到下一个金融危机,他还会是新一轮惊天收购案的主角。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