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向内,行动向外,创业者的人生加减法

小编:月入百万的游戏代理发布日期:2023-05-25浏览量:507
核心提示:精神向内,行动向外,创业者的人生加减法,5月20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23新青年创投峰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以“你好,青年”为主题。

5月20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23新青年创投峰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以“你好,青年”为主题,旨在与各界嘉宾一道探讨青年创新、创业、创投新趋势,发掘值得关注的闪光青年,见证不一样的青年创造力。

会上,优加健康创始人兼董事长丁浩川、紫阳医疗CEO吴国平、深光科技创始人冯翀、安般科技CEO&创始人汪毅,在由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赞主持的炉畔对话《人生加减法》环节,就青年创业者相关议题展开对话,精彩观点如下:

1.对创业者来说,一方面要了解社会时钟,但也不要被社会规训限制。

2.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要收敛的东西是底层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系,它应该是逐步精粹而愈加清晰的。在应用层面,可以多元一些、发散一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创业者在真正开始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仅仅是自己专业方向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管理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加持。

4.对于不熟悉的领域,首先要解决不知道的问题,要有一套体系或知识路径来快速解决。

以下为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如何看待社会时钟?

朱赞:这几年有一个非常热的词叫社会时钟,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似乎人生得有一个标准节奏。针对这个词,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会因为它而感到压力或焦虑?

丁浩川:社会时钟是客观存在的,相应的焦虑也是有的。

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做一个力争向上的人,要顺应趋势,积极地按照不同年纪阶段搭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随着人生阅历和洞察的积累,还是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岁数,就像父辈们说的,革命人永远都是年轻的。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追求,如果作为一个挑战者、探路者,享受风雨中的感觉,那么永远都可以是28岁。

吴国平:在去年4月,我开始系统地进入冥想状态,一年多来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

我们最初都是眼睛向外的,比如在外面寻找创业机会、投资机会和优秀的基因等,这些是社会价值体系赋予的,也是我们从小到大惯用的标签。

首先,人在很多事情上是比较无能为力的,比如想让喜欢的人也喜欢你,和伴侣、家人的关系,子女的教育等。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学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解释方法。

人格魅力与牛顿定律一样有三定律。第一是比大小,比如跟人比大小,跟事情比大小,跟环境比大小;第二是心理位置,你跟相关的每个人之间心理位置的高低,有可能决定了事情的成功与否;第三是内心力量,在外在事物的影响下,你的注意力是不是被动摇了,不在自己身上了。

一些人希望通过冥想让自己安静下来,但大部分人是静下心来胡思乱想。其实冥想首先练习的是让大脑停止思考。有一本书曾讲过几个概念,我觉得很重要。第一,每个人内心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是小我,一个是真实自我。第二,人一生经历中好的或坏的,随时都会回来折磨自己,这叫做痛苦之身,要想办法结束它。第三,时间是个伪概念,有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时间就是当下。第四,是臣服的意义,不去对抗的时候,恐惧和焦虑就会慢慢消失。这不是躺平,是马上做改善计划,活在当下,不要用时间折磨自己。

想把一个事情做成,靠咬牙坚持努力是不行的,人不是理智动物,是潜意识动物,只有潜意识想要的你才能干成。通过跟潜意识沟通,让自己对所做的事情上瘾,当你投入的精力很大而且不觉得累的时候,自然这个事情就会成功。

冯翀:我觉得社会时钟还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必要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时钟。比如创业也有创业时钟,我们企业在天使轮的时候要做样品,第二年要到市场达到PMF的状态,第三年要求达到一定的销售回馈,第四年跟上市公司合作,有一些并购,或是谋划上市等等。七八年的时间,理论上要是一个上市的主体。从模板上来说,这是大致正确的路。

我自己对这样的时钟有一个四步法。第一步理解,第二步迎合,第三步拥抱,第四步从容。领导教导我们青年创业者怎么去工作,叫做内在有激情、外在从容不迫,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汪毅:如果把时钟定义成一个路标,它是很有意义的,无论对于社会和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是需要路标指引的。但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社会时钟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训,它可以保持现代国家的治理和运转,但过度了就会成为大家所说的绩效规训,这种绩效方式会导致人的抑郁症和社会内卷,这方面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对创业者来说,一方面要了解社会时钟,但也不要被社会规训限制。对所有人来说,本质上是要追求内在的规训,而不是外部的规训。创业者追求的是自己的产品能够创造价值,自己的理念被更多人知道,是对内求的时钟,这样会更有目标一点,更有方向一些,而不是被外部的社会时钟把控。

创业者要做哪些加减法?

朱赞:冯总和汪总从大学就开始投身创业,是什么样的因素或底层自信促使你们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创业之初预想的会遇到的挑战,和当前所面对的挑战有什么样的差异?

冯翀:我创业的根本原因是出于一种思考,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是选择更进取的人生态度,还是选择一种更平常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在未来40到50年,应该会发生多次比较大的时代变革,在变革中,进取的人生态度会更容易生存下来,一份安稳的工作将带来的并不是安稳。面对各方面压力的时候,更能激发人采取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创造价值,适应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快速迭代自我,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选择了创业。另外,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作为坚强的后盾也很重要。

最初创业的时候,常常认为会有捷径,只需要在技术和产品上做得优秀就可以了。真正创业后发现并非如此,创业需要在各个方面换位思考,在不同层面都达到最优,一个短板就可能成为创业失败的原因。所以,我们学会的最重要的就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是最开始创业到现在最大的不同和思想的变化。

汪毅:我个人之前创过几次业,从大一开始一直到研究生三年都一直在创业,对我来说创业更多时候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选择创业并不是有充足的底气,更多的是基于自己人生态度和方法。我创业的内在支撑,更多的是对趋势和方向的判断,以及对目前亟需解决社会问题的冲动。

在创业之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趋势、方向和领域,对应手里有一些技术和能力,冲进市场后发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古人所说的雄才大略,知道了方向和目标,只是大略。真正要成事,雄才非常重要,换到现在的语境就是管理组织,推动事情的能力,实际运转中,公司里面有非常多的困难,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战。

朱赞:创业者出来创业,往往是基于自己想要的战略,或是对行业的变革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真正开始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仅仅有自己专业方向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管理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加持。

我从君合出来创立世辉的过程中,跟两位的感受非常像,在君合的时候是给客户提供法律服务。但真正出来办一家律所的时候,从几十人团队,发展到300多人规模的时候,遇到的管理难题,它的复杂度比单纯管理一个团队有几倍的增长,所以除了技术之外的管理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不会过时的话题。

朱赞:有人说30岁之前要不断做加法,因为年轻有资本试错,到了30岁后要做一些减法,需要专注去挖掘一口深井,大家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

丁浩川:在人生的历程中,加和减是要不断面对的话题。首先,我认为要清晰定义加哪些?减哪些?什么是你发散的?什么是你收敛的?

我创业之前经历了三个行业,总结出一些规律。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要收敛的东西是底层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系,它应该是逐步精粹而愈加清晰的,可以用来复制和影响环境的东西。在应用层面,具体到做什么行业,什么岗位,我觉得可以多元一些、发散一些,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创业过程中,可以把先前的行业积累复制到下一个行业,甚至借助上一个行业沉淀的创新或微创新的方法论,在新的领域更好地运用,做好了肯定是1+1大于2的结果。

我们在做产品和技术体系管理的时候,企业架构设计,底层是数据层,中间是算法层,外面是应用层,或者前后端设计,这个架构完全可以类比到人生的路径上。在应用层面可以更多去接触,去交互、吸收知识数据,来丰富底层的数据层。随着数据层维度体量变大,思维结构要不断通过机器学习,或者自己的精粹沉淀,让它更加智能,更加通用,变成一个功能强大的中台,这个中台可以支撑前面做任何事情,甚至不同时间点做不同的事情,让你的人生更丰富。当你的原知识或者思维结构更强大的时候,加法减法就不应该局限于行业选择、岗位选择了。

吴国平:我认为可以把加和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本身,另外一部分则是企业。

我现在做的加法,更多是关注自己内在的身心健康,不管是知识、训练,还是精神食粮。减的是可能影响身心健康的部分,比如减少一些个人享受的东西。

在企业方面,我们公司之前有两条线,一条线是针对2.68亿老人的居家护理产品的电商,另一部分是专注做重症失能的医院。做了一年多,电商数据跑得还不错,但我们重新评估后还是决定把电商砍掉,只认认真真针对84个病种,在浙江每个区县打造一个社区医院,团队变得更加聚焦,管理成本投入减少,整个体系都变得简单。通过及时地战略调整,现在走得非常顺。

重大决策需要哪些底层逻辑?

朱赞:各位有没有一些在判断事情,或者做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的一些底层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分享一下。

汪毅:开启一个新的创业项目,或运行一家公司,很重要的一点判断是这个赛道是否合适,也就是判断趋势。很多时候它是有一些脑洞的,在创业领域里什么是趋势?什么是风口?风口是很容易过的,趋势则是不变的。一般来说,不可逆的就是趋势,比如,现在AI的确能取代部分人的工作,用上了chatGPT就不想用别的了,这就是一个趋势。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趋势呢?一方面因为原先大的形势变化,比如国际形势变化,原来是全球化,现在是逆全球化,另外,技术革命也会带来趋势。还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生产关系的改变,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趋势,这是大的方向。

我们的工作是给软件找缺陷,放到十年前是没有什么生意的,以前不需要这个技术。比如在10年前,大家用的关键系统软件都不是自己开发的,比如通常使用的Windows,有问题我们也改不了,只能做外围和补丁更新。但是随着国内提出自主可控,信创成为逆全球化趋势之下的重点关注对象,需要自己做各方面的基础软件了,找BUG的测试工具自然就有市场了。

另外,现在的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这也是不可逆的。原先一个软件就几万行代码,现在可能有十亿行了,不可能靠人工去解决,必然是通过智能化方式找到里面的问题。再加上现在软件渗透到生活的程度越来越高了,原先只是用于娱乐,现在无人驾驶、航空航天里面都有大量软件,必然对这个行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冯翀:判断趋势和风口是很难的事情,我们要理清为什么它是趋势?具体在趋势里面做什么?怎么做这个趋势?为什么这群人在这个趋势下更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什么时间这个趋势会发生?这是非常整体性的问题,需要非常复杂的判断。

那么,做这些复杂判断有什么方式,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开卷有益,我们要尽可能去搜集行业里的热点信息,保持前沿的观察跟战略思考,比如现在大模型的状态,每周必须读周报,现在每天读日报都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不要闭门造车,去找比较认可的行业内人士,资本圈的人沟通思考,用好吸星大法,苹果双方一交换还是一个,思想双方一交换就成了两份。

第三,判断是趋势还是风险,要看是否从社会层面、用户层面提供了价值,不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个行业,找到真正最早的种子用户。如果从创业开始就和种子用户站在一起,了解真正的需求,拿到他们的反馈,就更容易成功。

吴国平: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是反的,当你对一件事情投入了所有精力和方法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何不试试反过来做,因为这个世界成功的人极少,证明现在的想法一定是不对的,但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马上觉察到,所以当你对一件事情投入100%的精力依然没有成功,不妨尝试反向操作一下,反正已经失败了。

第二,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拥有核心自信,而不是情景自信,要无条件地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棒最牛的人,短时间的困难和失败都只是为了寻找成功的规律而已,这个过程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最后一点建议,年轻人应该尽早学习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

丁浩川:面对一个有挑战的课题时,首先会把它进行二元分支。对于熟悉的领域,每个决策者都有熟悉的判断标准,或者决策的逻辑体系。更重要的是不熟悉的领域,首先要解决不知道的问题,要有一套体系或知识路径来快速解决不知道的问题。

我们会特地搭建一些周边的专家顾问、私董会,包括与某些领域特别有专业认知的投资人进行沟通。另外,有一个决策执行度的原则,在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会把它交给其他不同背景的人,第一要有专业背景,第二至少做成过2到3件事情,且是由他主导组织落地的,我们大概率会倾向于这个人最后的判断。

特别提一个建议,无论环境如何变化,chatGPT如何发展,未来围绕人的关系和领导力的建设是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很多事情得返璞归真,要入得厅堂、下得了厨房,入得厅堂就是规划能力,下得厨房就是执行能力,以及对趋势的感知判断能力。

朱赞: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需要底层自信,在相对不熟悉的领域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去跟业界前辈交流,包括行业里比较活跃的投资人,去熟悉机遇并把握它。

朱赞:假设有一台时光机,各位想给20岁的自己发一条什么样的信息?或者分享一下可以跟各位青年创业者共勉的话。

汪毅:对于20岁的自己,或是一些在校大学生想要创业的,很多人会犹豫,觉得成本太高,创业风险太大。现在我会对20岁的自己和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说,如果有创业想法,先试了再说。

冯翀:我会对20岁的自己说,要修炼体力和心力,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快速迭代试错,坚持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

吴国平:我要对20岁的自己说,继续往前走就行,如果有钱别瞎投资,在北京多买套房。

丁浩川:我是理工科出身,也是一个科幻迷,我相信平行宇宙大概率是存在的。我会对20岁的自己说,现在的你不见得是现在的我,做好你自己,去努力向上向善,争取最好的人生路径。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34882.html
文章来源:创业找项目    
 
标签: 创业策划书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