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大学的共青团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团委坚持解决“硬指标”(提升与百强大学相匹配的科创能力和获奖指标)和创新“软实力”(培育敬畏科学、敬畏知识的新校风、学风,创新与百强大学相匹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百强大学建设。针对理工科高校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为重要抓手,协调各方力量,推进工作改革,牵头构建了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以中国高教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为风向标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基础、打造平台、创新手段、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端正“挑战永远在路上”的工作态度虚心前行
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一条主线贯通”“两大课程体系支持”“三大路径协同”基础建设行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把学科竞赛作为锻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积极推进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入实施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学生搭建各类实践创新平台,支持组建发展科研团队,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22年,学校以433个奖项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13名,以1179个奖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七轮总排行榜”位列第50名。其中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奖在我校分类考核指标体系中列为团学工作A级指标。在校团委精心组织下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团体总分第一名。近5年,在挑战杯赛事上累计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获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6项。
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湖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以总分第一捧得挑战杯并获特别贡献奖、优秀组织奖,其中获得特等奖5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7项,现积极备战国赛。
“挑战永远在路上”是全体团干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依托现有成绩,我们将继续积极向兄弟高校学习,用端正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虚心前行。
二、搭建“1234”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保障活力
即“坚持一个理念,抓好两项赛事,构建三个层次,形成四有格局”。
1.坚持“贯穿始终”的理念
创新创业工作在校各级部门中“贯穿始终”,全校凝心聚力。根据《长沙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处)、研究生院、招就处、团委主要负责人,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分管副院长,各教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制定规划,讨论重大事项,检查评估工作完成情况,完善工作机制。各教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院长兼中心主任,副书记、分管教学科研副院长兼副主任,成员包括各专业系主任等。组织聘任院内外教师为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领导小组和双创中心的存在有效整合了资源,凝聚了合力,避免了多部门重复建设弊端,对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规划与具体指导起到了明显作用,我校本、硕、博各层次学生和专业老师都积极投身到双创事业中。
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团委各项工作中“贯穿始终”,团委用心竭力。校团委整合全校资源,最大程度为学生开展“拓新计划”,全力实现三面向三实现。三面向:拓新大讲堂面向全校同学,拓新工作坊面向职能部门、教师群体,拓新训练营面向备赛队伍;三实现:拓新科技立项实现常态化培育;拓新—揭榜挂帅实现校园资源整合和跨学科项目建设;拓新实践团实现校企联动、成果转化、项目孵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求学生涯中“贯穿始终”。学校努力发挥课堂在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育教学改革、融入专业实践环节、融入学校育人文化的“四个融入”,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学校“思想品质好、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其中的“两强”相统一,促进课堂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对接、相互促进,不脱离学科专业乱搞科技创新活动,也不忽视科技创新活动空搞课堂教学,在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下,开设了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课程,进行了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2.抓好两项赛事
抓好大小“挑战杯”两项赛事,同时兼顾其他各项学生可以参加的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赛前我们都高度重视,通过学校校报、网站、新媒体平台等都对赛事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深入挖掘各学院的学术科技资源,组织校、院两级校内赛,选出参加上级比赛的项目后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重点指导打磨,提升项目质量。省赛、国赛中我们除参赛代表外,组织尽可能多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到现场观摩,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赛后组织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对赛事情况进行总结,并组织各类获奖团队、指导老师、骨干成员的代表等进行经验分享,通过各媒体平台打造校园科技创新明星,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3.构建三个层次
(1)营造双创氛围,夯实底层基础
为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连续举办19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引导成立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33个,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扩大双创工作影响力。加大对双创工作的宣传,积极寻求省内传统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同时,利用校内的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把自媒体作为双创工作的前沿阵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百场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双创领域专家、双创学生榜样,举办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双创思想,把双创文化融入学生内心。
(2)提高双创水平,稳固中层砥柱
每年开展学院级以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40余项,学生在校期间人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1.7次,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中逐年培育起来的交通科技大赛、测绘技能竞赛、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实践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等已与全国性、行业性赛事对接。在活动的激励下,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并被有计划地吸纳入实验室、实践创新基地、科创型团支部和教师课题项目组。
(3)打造双创精英,加强顶层引领
培育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切糕王子阿迪力、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邹勇松、智诚科技董事长徐桂林、港珠澳大桥工程总监张劲文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我校目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黄旺是近年来我们着重树立的双创先锋、校园榜样,我们还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导师培训,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团;为优秀双创学子提供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提供启动资金。
4.形成“四有”格局
让参与双创工作的师生思想上有认识,实践中有支持,付出后有回报,前进中有榜样。
思想上有认识:让全校师生明确何谓双创,对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双创体系有所了解,对政策形成概念,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
实践中有支持:我校建成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师生都能得到政策支持和硬件支持。
付出后有回报:在各项评优奖励中给予政策支持。向国家级赛事获奖学生授予突出贡献奖学金,向省级比赛中获奖学生授予创新创业奖学金和相应的学分。
前进中有榜样:即选创业导师、学生双创先锋作为榜样,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