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各种现实挑战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大湾区建设迈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代。
蓝皮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胜利推进需要彰显多组因素的合力。既需要以深圳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担当优秀范本的“点”,也需要统筹湾区三地各级政府和各类建设主体共筑全面发展的“网”;既需要注重湾区内部综合实力的“内力”提升,也需要积极争取与泛珠三角区域对接融入的“外力”汇集;既需要谦虚借鉴国内外其他湾区的成功建设经验,也需要清醒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独特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重大跨界交通工程的开通,有力促进了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必然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不仅有利于提升物流竞争力,还在旅游休闲、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形成大湾区全领域的协同发展效应。
蓝皮书显示,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经验上看,他们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就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连结枢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纽带”,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必将对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起到重要驱动作用。其一,扩大了大湾区居民社会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有利于珠三角九市借助港澳优势持续繁荣发展。其二,必然带来内地与港澳规则及制度对接,助力大湾区形成更具整体性与创新性的湾区精神。其三,可以帮助舒缓港澳资源紧张、贫富差距过大、发展动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客观上增进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
蓝皮书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三地在数字经济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但是在跨区域、跨制度协作机制方面仍然有待完善。比如,缺少大湾区数字经济的统筹规划。对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融合重点、技术重点突破领域等缺少前瞻性研究和政策系统性设计。大湾区缺乏能够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与应用示范性平台。
未来,蓝皮书建议,结合大湾区工业体系与制造业集群自身优势,未来适宜于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有以下几个。一是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心。继续利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先发优势,加快在装配传感器和具备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中高端市场份额;二是具有自感知能力的智能模块化区域化智能制造系统。大湾区可基于泛在制造、云制造以及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主动制造,形成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社会化开放式区域化智能制造系统;三是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产业供应链管理创新。 发挥大湾区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完整优势,基于大数据对设计、采购、制造、使用、服务、回收、拆解等环节的多阶集成反馈,实现运维一体化的供应链组织方式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