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德国反不正当竞争监管部门——联邦卡特尔局正式宣布,批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机)收购德国交通技术集团福斯罗的机车业务部门。德国反垄断办公室负责人此前表示,尽管“现有的怀疑还未完全消除”,但竞争监管机构经过全面审查后还是批准了该交易,这一积极行为似乎更像是未来中德合作的一种写照。
日前,“中资企业海外投后管理——聚焦德国/欧洲”研讨会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中德合作。
据德国中国商会总干事长段炜介绍,以在德中资企业情况来看,疫情已对近70%的受访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在受影响的企业中,近30%企业表示上半年收益预计将降低20%以上,有43.64%的企业表示由于经济动荡使其难以作出经营和投资相关决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计划适当降低业绩目标。虽然预计收益受损严重,但仍有65%的受访企业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寄希望于下半年疫情结束后的业绩爆发式增长。此外,服务业、物流业受影响最严重,55.56%的服务业企业表示收益将降低20%以上,物流行业也有50%的企业表示将最多降低20%或以上。
据了解,截至2018年,中企累计在德投资企业2000余家,累计投资金额136.6亿美元。
“我国对德国投资起点较低,但近年增长显著。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杂音,比如2016年以来德国在外资收并购领域出现特殊警示信号,比如两次修改对外投资条例,德国工业联合会(BDI)首次出台中国问题报告等。”段炜指出,未来中德之间有成熟的经济合作关系,要建立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机遇和挑战并存。”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德国首席代表郝冠琦指出,汽车的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人员和技术密集。受疫情影响,各企业普遍陷入“复工复产难”的处境。企业虽然正在陆续恢复生产,但开工率较低,一季度整车产量剧降。此外,汽车制造企业各项成本将不同程度增加,上下游企业压力陡增, 汽车行业“淘汰赛”进程被动加快。
对此,郝冠琦认为,未来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数字化、行业管理都将面临变化。一是产品研发将从节能、环保、安全三大主线,增加健康一项,升级为四大主线。比如,配备汽车健康辅助设备的高端乘用车、无人场景下的物品递送、应急、医疗等商用车。二是生产环节智能化,此前在物料调配、工序设计优化及生产末端,早已实现网联化的企业以强大的远程办公能力实现了抢跑。比如,实现“机器换人”的智能化工厂几乎没有受到此次疫情的冲击。三是营销方案,汽车销售将加速“电商化”,比如开通线上平台及渠道、线上体验及获客、线上成交及服务。四是数字经济重塑汽车产业,汽车工业如何以数据为中心来组织新的创新主体和传统工业的支撑要素,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疫情期间,企业要渡过难关。疫情之后,要紧抓反弹机会。”郝冠琦称。
首席执行官的本土化虽为海外并购的首选方式,但其能否与企业“一条心”,是涉及投后管理的大问题。CPC合伙人(中德并购投后管理) 、走出去智库德国首席代表王惜真建议,并购后100天的整合计划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而需要以当地企业熟悉和可接受的方式入手,从公司战略、企业文化、公司章程、组织架构、管理层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等做起。此外,中企还可借助驻在国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力量对投后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将加强当地企业高管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针对企业的痛点开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发现与调动员工的潜力与积极性,尽可能消除误解与分岐,在重要的企业管理事宜上达成方向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