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米发布会,伴随着1999元的价格砸下,小米1代手机把旗舰智能手机的价格打到了2000元以下,现场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一举奠定了小米的性价比标签。
2011年的小米1发布会
这种认知一直延续到了尚未出生的小米汽车上。
2021年,雷军发微博统计粉丝对第一款小米汽车的心理价位,有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10-30万之间。不久之前,还有消息煞有介事地曝光了小米汽车的具体价格,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期待小米下场,将智能电动汽车价格打下来的朴素愿望。
然而,小米实际价格未知的车要明年才上市,性价比的打法,倒已经先被雷军的兄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活学活用。
01 没有人会拒绝性价比
6月29日,当小鹏G6 20.99万起的价格打在大屏幕上,现场被惊呼声淹没。
通常,汽车新品发布会上的观众高度冷静,尤其是对于一款20多万的主流家用SUV来说更是,场下的观众们会仔细推算每个功能的价值。
能让现场观众不淡定,要么是配置够顶,要么是价格够低。能让全场欢呼NB,有且只有一个可能:相比于不算高的价格,G6的配置实在是给得太多了。
在新车销售中,汽车行业的惯例做法是基础配置车型多应用成熟技术,领先的新技术则由中高配车型搭载或者额外选装,借此获取更高收益。当用户冲着高大上的广告去买车时,最后很可能被加价加到怀疑人生。
G6这次没有沿用这一惯例,而是选择了新技术“全系标配”。即使是最便宜的20.99万版本,G6也配齐了官方宣传的核心卖点:800V电压平台、3C电池、高阶智驾(限于高速)。
以800V电压平台为例,配合全系标配的3C电池以及小鹏自建的S4充电桩,能够让G6拥有“充电10分钟,补能300公里”的体验。得益于此,G6补能速度不仅强过同级,也比售价是其两倍还多的BBA纯电车型更快。
而能够显著提高补能速度、降低车辆电耗的800V技术,最早其实由保时捷Taycan量产搭载,产品落地价超过百万。后来在中国新势力的快速跟进下,800V车型的价格迅速下探,但迟迟未能突破30万的底线,G6则一口气将其门槛拉到了20万出头,实现了“超快充平权”。
这种平权的思路也延续到了小鹏优势的智驾阵地。
眼下大半车企还没有任何车型搭载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以智驾见长的阿维塔11、Hi版极狐阿尔法S价格超过30万,略微便宜的问界M5智驾版也要27.98万,并且城市NoA功能需要额外付费订阅。而小鹏G6全系标配高速NoA与自动泊车,城市NoA门槛被580Max车型压到了22.99万元。
小鹏G6价格图
一言以蔽之,小鹏G6不仅集结了众多先进技术配置,还把它们一口气干成了“白菜价”。
这种“交个朋友”的行为,当然会损失毛利,但有G9这样的前车之鉴,小鹏必须背水一战。今年以来,小鹏已连续半年月交付量不过万,而小鹏直接对标、贴身肉搏的特斯拉,Model Y连续多月成为国内最畅销SUV。
不过小鹏G6登场后,其纸面实力在与同级标杆Model Y的对比中丝毫不落下风,在整体价格低5万+的前提下,G6拥有更快的补能速度、更本地化的智能体验以及更好的空间表现,有能力从特斯拉手中抢单。
一线销售的反馈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车Fans的数据,在G6的意向客户中,每10个人中有4个会对比Model Y。并且,G6此前拿到了超过3.5万个预售订单,价格发布后预售转定比例达到55%-60%。由于前来看车、试车的人太多,试驾车每天要连轴转18个小时。
一切都预示着,性价比加持下,G6正在快速累积订单。
这势头像极了2011年的小米。当年9月5日1999元的小米手机1开放预订后,34小时预定即达32万部。
02 当智驾从包袱变成产品力
在性价比之前,小米早期是靠MIUI打响名气,小鹏的着力点有些相似,也想让消费者为其更流畅的语音交互和更强大的智驾功能而埋单。
但当落实到产品配置时,小鹏又有些畏畏缩缩,无论是2020年发布的P7还是去年的G9(SKU更新前),小鹏都提供了只有基础辅助驾驶能力的丐版车型。
这些智驾阉割版车型的存在,多少反映了小鹏此前的矛盾和尴尬:意向客群里,还有太多人并不认可高阶智驾,或者认为智驾的价格远远超过其提供的价值。
在2023年以前,体验小鹏满血版智驾能力的成本超过三十万,一个小鹏用户大约要为高阶智驾功能多付出3-4万元。而这些钱换来的额外体验,是在高速上还略有磕绊的高速NoA,以及产品化刚刚开始的城区NoA。
对高阶智驾这种本质上是实用型而非炫耀型的配置,只要不够好用,就很难实现商业乃至技术的闭环:用户觉得不值因此不愿买单;而车企的销量不够,不仅很难收回技术开发的成本,也难以积累进一步开发的数据。
幸运的是,智能驾驶今年集中迎来了Transformer的技术范式转变,重视智驾的小鹏,则是最早行动的那一批,率先开发并落地了基于BEV+Transformer、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新高阶智驾算法,不仅改进了高速NoA的体验,也加快了城市NoA的进度。
目前,小鹏已开放了北上广深的城市NoA功能,并将在今年底扩展到50座城市,让智驾系统接管日常通勤的“AI代驾”模式也箭在弦上。小鹏引以为豪的高阶智驾,即将摸到“好用”的临界点。
现在多了G6
这样的背景下,高阶智驾的产品与定价逻辑也要相应改变:原本主要面向技术发烧友,采取高溢价定价;现在要开始重点面向主流客户,更适合薄利多销。
事实上,将高阶智驾作为主要卖点的阿维塔、问界智驾版最近都下调了功能的订阅价格。小鹏则选择一步到位,以22.99万元将G6 580Max打造成国内最便宜的、具备城市NoA能力的车型,推动高阶智驾普及。这个定价不仅没给对手留空间,也没给自家兄弟留退路——小鹏P7i Max车型起步价26.99万元,G9 Max车型则是34.99万起。
为了尽可能给智驾让出成本空间,G6显然做了很多取舍,比如砍掉了车载5G网络,换上了更素的内饰,没有沿用G9的5D音乐座舱甚至小鹏P7的丹拿音响也不再提供选装。
但市场的反馈证明,向智驾的资源倾斜赢得了认可——有超过70%的订单都选择了Max版车型。
03 补上了最关键的一课
过去五年,小鹏有过高光时刻,但更多时候是在卧薪尝胆。
某种程度上,这是严重偏科的代价。此前,小鹏对面向未来的新技术尤其是智驾投入很多,对面向当下的需求洞察和产品定义工作则做得太少。在P7“意外”成为爆款后,小鹏接连经历了P5、G9两款车型的失利,并在今年步入低谷。今年一季度,受销量拖累,小鹏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财报。
归根结底,市场、产品与技术三方的关系,小鹏此前没有拿捏好。
比如P5尝试在15-20万紧凑级轿车市场用智驾能力降维打击,但忽略了这一价位用户根本不愿承担高昂成本的现实。而在车型平台方面,G3、P5和P7、G9分别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平台打造,智能化、三电、制造工艺的复用率远追不上同期的特斯拉、理想等企业。
但小鹏顽强地走到了技术回报期。
4月上海车展前夕,小鹏发布了耗时五年,耗资百亿的新一代架构“扶摇”,将潜心研发的智能化、三电技术、制造工艺重组进了一个体系:
智能化上,城市NGP发展出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能力;三电层面,800V+碳化硅标配,续航提升15%;制造工艺上,前后车身底板一体化压铸+CIB电池结构(类CTC),也是除特斯拉之外第二家采用使用该工艺组合的车企。
基于扶摇架构,小鹏将会打造10款左右车型。新架构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套架构下车型开发周期将缩减20%,架构包含部分的零部件通用率高达80%,助力极限降本。
小鹏历时五年打造的扶摇架构
对用户而言,这套架构的意义就摆在眼前:能够以20万出头的价格,买到同时搭载800V架构和高阶智驾功能、空间与续航都表现优秀的G6。
对小鹏而言,他们首次造出了一款智能化长板够突出,同时短板也被弥补的“高性价比水桶车”,在竞争激烈的20-30万级市场有了栖身的凭仗。
经历过至暗时刻的小鹏,也掌握了更多把钱花在刀刃上、四两拨千斤的技能。
以补能体系为例,虽然小鹏已经推出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但并没有为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超前建设充电桩。据了解,小鹏今年S4超充站的建设计划为500座,基建力度不如隔壁蔚来。小鹏的方法是利用800V的电压优势,轻资产地利用公共快充桩这类社会资源。
小鹏动力总成负责人顾捷表示:“由于800V+SiC在效能上的优化,加上3C快充电池,小鹏G6在180kW公共快充桩上的充电效率也要快400V纯电动车一倍。”
如果说小鹏过往的战略思维与产品方法论是剑走偏锋,那么如今的小鹏则在锋锐之余,不断弥补此前留下的死角——就像G6的车身线条变得更圆润那样。
小鹏的变化,本身也预示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前靠险招、拼长板可以活下来;如今则要靠实打实的体系化能力比拼,拿下最主流人群的订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