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绒朵数?
在团体标准 TB/T CFDIA 002-2018《羽绒净绒含量及绒朵数的检验方法》中,首次提出了“净绒”、“净绒含量”以及“绒朵数”的概念。
其中,“净绒”是朵绒、未成熟绒、类似绒、损伤绒的总称,不包括绒丝和羽丝;“净绒含量”是羽绒羽毛中净绒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细分起来,“绒子含量”包括了部分以单根的形式穿插、缠绕在绒子里面的绒丝,而“净绒含量”则不包括以单根形式穿插、缠绕在绒子里面的绒丝。干净又纯粹的绒子,才是“净绒”。
而“绒朵数”则是指 0.1g 净绒中所含的绒子朵数(D),单位:朵/0.1g。
在 0.1g 的样品中,羽绒的绒朵越大、越丰满,那么“绒朵数”就会越少;而羽绒的绒朵越小、越稀疏,那么“绒朵数”就会越多。
因此,“绒朵数”可以体现出羽绒的绒朵大小,这无疑是羽绒市场上买卖双方都很重视的指标。同时,“绒朵数”立足于“净绒”,防止了对绒子本身的弄虚作假。
为什么要检测绒朵数?
羽绒服装的保暖性、回弹性和舒适性,除了跟绒子含量、蓬松度和充绒量等指标有关外,其实也跟绒朵的大小和数目有莫大的关系。
数据显示,羽绒“绒朵数”越多,蓬松度往往越低;反之,“绒朵数”越少,蓬松度往往越高,从而羽绒的质量也就越好。
而且填充量、绒子含量都相近的几份羽绒制品,却可能在“绒朵数”方面有很大不同,甚至相差2~5倍。
在这里面,水禽的种类首先会给羽绒带来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鹅的养殖周期普遍较长,所以羽绒可以生长得更成熟,使得绒朵可以更大更丰满,于是“绒朵数”也相应变少。
不过水禽的养殖周期不能一概而论,如鸭子也有肉鸭和种鸭的分别,而采自仔鹅的羽绒,可能会比不上老鸭的丰满。此外,夏季宰杀的鹅鸭,也会因为处于换毛期,导致新出的羽毛绒大多是未成熟绒,大小和质量都远不如冬春毛。
由此可见,羽绒品质的好坏,甚至一些隐性的表征,都是可以通过“绒朵数”来体现的。
绒朵数的检测方法
《羽绒净绒含量及绒朵数的检验方法》中规定:
“用镊子夹住绒子,抖落绒子上的绒丝、羽丝或杂质、毛片,并用镊子或手指小心地将缠绕在绒子上的绒丝、羽丝挑净,得到净绒,人为意外拉断的绒丝应放入净绒中。”
相比起绒子的分拣,净绒分拣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将缠绕在绒子上的绒丝、羽丝也要挑干净。
接着用计数器对净绒中所含绒子的朵数进行计数,记下总朵数 N,并称重记录质量(M´),精确到0.0001g。
最后,计算 0.1g 净绒的绒朵数(D),按 GB/T 8170 修约至整数。
其公式是 D = N/M´/10 。
大绒朵,加工难
绒朵的大小是影响羽绒蓬松度和保暖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在羽绒行业,0.1g 绒朵数也是羽绒填充物交易结算时的重要参考之一。
而鸭鹅的产地、养殖天数等,直接影响了羽绒的绒朵大小。
鸭(鹅)养殖一年以上,0.1g 绒朵数大约在100到150朵左右;养殖60天以上,0.1g 绒朵数大约是320到360朵左右;而养殖28天左右的,0.1g 绒朵数会高达550到620朵左右。
另一方面,绒朵越大的羽绒,会因为绒丝长,致使绒朵之间相互紧密缠绕,从而让提纯的难度也越大。
一般加工厂都只能提炼到绒子含量86%~88%。至于蓬松度能达到 800cm3/g 以上的羽绒,普遍是靠人工一朵朵挑选的。
通过手选去除绒丝及未成熟的小绒朵,每个人每个小时仅能加工 1~1.5kg,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自然高。不过番鸭绒采用高绒机,可生产出绒朵大、色泽白、毛片飞丝含量低的番鸭吊吊绒,其绒子含量可高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