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服装并不是常出牛股的行业,但有两个细分赛道除外:一是运动品牌,另一个是快时尚。
运动品牌多牛股,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 Nike,德国有阿迪,而中国也有安踏、李宁。
至于快时尚公司的投资机会,也一点不比运动品牌差。在过去的20年间,Inditex(ZARA) 股价涨幅超过10倍,优衣库则上涨了27倍,现在都成了市值5000亿人民币以上的巨头。
优衣库的模仿者寥寥无几
快时尚池子大,国内公司也看在眼里,所以在过去十几年里,涌现出了大批 ZARA 的中国学徒。
不过它们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拉夏贝尔、MJstyle 等品牌走向破产,美特斯邦威、太平鸟、森马等品牌表现平平,反而是搞跨境电商的 SHEIN 结出了硕果。
相对而言,日本服装行业巨头优衣库的模仿者却寥寥无几。
不同于 ZARA 的模式,优衣库的最典型特征是平价、基础款。同样的是,很少有中国服装企业学习优衣库的商业模式并取得成功。
最早号称 " 中国版优衣库 " 的潮流前线,主要模仿的对象是韩流服饰;优衣库的代工厂申洲国际,学习优衣库的设计理念推出了马威品牌,定价比优衣库更低,口碑颇佳,但因经营效果不佳最终退出市场。
近两年,本土快时尚品牌 Urban Revivo 推出了新品牌 "本来 BENLAI",定位于 " 新一代的基本款 ",但到目前为止,该品牌影响力依然较小。
按理说,基础款服装本身并没有技术壁垒。而以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完全可以做到比优衣库同等或更低价格的产品。但为什么还是没能跑出像优衣库这样的快时尚牛股呢?
优衣库的生意没有那么性感
商业世界里,无利不起早。如果存在一个利润高、壁垒低的行业,那么必然会涌现出无数的竞争对手。
而优衣库纵横中国二十年,却并没有出现众多模仿者,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优衣库的生意或许没有那么性感。
传统服装行业比如 Nike、太平鸟,加价率(售价/成本)一般在4-5倍,ZARA、GAP、海澜之家等一般为3倍加价率,优衣库则常年控制在2.5倍。
与中国企业相比,优衣库的盈利能力也不算出色。
在较低的加价倍率下,优衣库毛利率水平也并不算高。除2010-2012年毛利率超过51%外,其他年度优衣库毛利率基本在50%左右,疫情前的2019年毛利率仅48.88%,净利润率为7.76%。
尤其是考虑到优衣库基本完全为直营模式,这个毛利率水平就更低了。
中国服装企业中,直营业务毛利率一般高于60%,加盟业务则差异较大,毛利率一般在30%-70%之间。
如2019年,以加盟为主的海澜之家直营业务毛利率高达58.95%。在国内定位性价比服饰的美邦股份,其2022年直营业务毛利率也达到了52.31%,与当年优衣库毛利率水平基本一致。
在净利润率水平上,在A股上市的44家服装企业中,2019年有22家净利润率高于优衣库。其中,雅戈尔、地素时尚、比音勒芬净利润率甚至超过了20%。
可以说,正是优衣库的低利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优衣库的出现。中国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让中国服装企业完全有机会抢占更高端的市场,没必要与优衣库在这个“苦生意”上死磕。
优衣库挖出了深不可越的护城河
一般而言,毛利率不高的行业竞争壁垒不会很深。但优衣库不一样,即便毛利率不高,也依然使出浑身解数挖掘出了深不可越的护城河。
首先是产品,优衣库主打基础款服装,但在设计和面料上有着深厚积累。同时,基础款服装种类少、生命周期长,库存压力较小。
其次是在供应链上,优衣库的严格标准使得产品质量和尺寸误差极小,次品率极低,品质有着较强保障。而在渠道上,优衣库将宝贵的直营渠道用于销售性价比的基础款服装,带来了对渠道的强大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优衣库有着强大的品牌力。
优衣库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民品牌。进入中国后,优衣库没有沿袭在日本的“低价”定位,而是向上移动,成为瞄准中产阶级群体的“性价比”品牌。
这也迎合了中产阶级的消费心理,聚拢了一大批忠实消费者。
同时,优衣库的强品牌也降低了优衣库的租金成本,尤其是疫情期间,优衣库更是从线下物业手中获得了丰厚让利。数据显示,2020-2022年疫情期间,优衣库租售比分别为2.7%、2.9%和3.4%,远低于疫情前的9%-10%的水平。
对中国企业来说,优衣库的价格可以学,毕竟背靠中国供应链,甚至可以做到更低;基础款可以学,本身没有壁垒;直营可以学,虽然发展可能较慢。但是,品牌却是学不会的。
而缺少了品牌这一环,学习优衣库也只能学个皮毛,申洲的马威、台湾的诚衣以及UR的“本来”,即缺失了强品牌的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