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势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
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上述报告,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将机器人作为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加快战略布局,丰富技术储备,完善产业建设。拥有强大的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条件。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保持增长态势之时,中国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重要推动力。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了353万套,增长9.6%。
从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分布来看,报告显示,我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青岛等城市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并在当地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之下,涌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锐企业。
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北京和华瑞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并取得注册证的关节手术机器人KRobot—5800。“这是兼具导航与截骨自动对位操作型的手术机器人。”该公司品牌经理周梦竹介绍说,截至目前,该机器人在国内已完成1800余例关节手术机器人协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成为我国该类型手术迄今为止由机器人参与的最大宗的一组病例样本。
我国机器人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作用显著。
“本土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年销量陆续突破万台,发挥良好的产业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也取得积极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上介绍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27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2022年,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超300亿元,机器人优质企业深受资本市场认可。
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报告显示,我国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并在新能源汽车、医疗手术、电力巡检、光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走深向实,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良好的政策引领,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北京为例,今年6月发布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从多个方面推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未来,报告认为,机器人共性与前沿技术正在迅猛发展,电子、机械、生物、材料等大量科学和技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融合创新、高端化、智能化、生态构建成为中国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具体而言,新技术加快融合创新突破,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扩展,大模型将成为机器人智能“大脑”,机器人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机器人生态加速共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