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可以说,“一带一路”已逐步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发展。经过新冠疫情的考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更加牢固,动力更加充沛,前景更加广阔。4月“一带一路”多层面推进,便彰显了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韧性。
本月丝路脉动的监测时间范围从2020年4月1日到4月30日。国内层面,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多省出台今年“一带一路”建设要点,政府至民间多层面协助国外抗疫。国际层面,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韧性十足,中欧班列开行量逆势上扬,习近平主席通过“电话外交”引领中央部委、企业、社会组织助力全球抗疫,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中国贡献。
一、热度:“一带一路”热度再回升,经贸合作引聚焦
4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继续向好,舆论对疫情相关话题讨论度保持稳中下行趋势。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疫后重新对接,全球经济秩序正经历“过渡期”,舆论对相关话题讨论声量加大。“一带一路”话题全网公开场景信息量上升至87.3万条,热度较上月增长3.8%。
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的贸易活动、多边合作、基建项目、医疗援助等受到关注。
其中,“一带一路”架构下的经贸互联互通备受瞩目,同时双边合作共谋发展成为统一共识。习近平主席于4月3日与老挝国家主席本扬通电话,双方表示要抓紧落实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多事件助推话题热度在3日左右达到4月峰值。而在输入性病例引发热议之际,广州防控过程中围绕非洲籍人士产生的争议和误解,在互联网上引发一定程度的排外情绪,也造成了舆论热度的波动小高峰。此外,商务部表示,外商在华投资预期趋稳,投资信心正在加快恢复、首批外资机构已递交设立独资公募公司申请亦带动一定舆论关注度,表明中国外资吸引力再度加强,营商环境有望重焕生命力。
二、韧性:“一带一路”支撑中国对外贸易,健康丝路助力出口回升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4月出口增速由3月份的-3.5%提升至8.2%,实现出口正增长。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的进出口显示出巨大的韧性,成为外贸的重要支持。据统计,前4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76万亿元,增长0.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4%,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今年4月,中欧班列总开行数量和去程、回程班列开行列数三项指标均创单月最高纪录。4月中欧班列总开行数量达到979列、运送货物8.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6%和50%。在国际物流因疫情全面受阻情况下,中欧班列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有力支持和稳定了国际供应链和复工复产。
舆论认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开放的红利是4月份出口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的重要动力。4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广交会网上举办等系列举措,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各个部委则围绕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畅通稳定国际物流、加大“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等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4月间,商务部印发了《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作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持续加码支持“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海关总署也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中欧班列顺畅通关。交通运输部会同多部门成立国际物流工作专班,全面协调解决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而针对出口抗疫物资质量争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表示全面查验出口防疫物资、规范出口秩序,因此也在4月进入部委支撑度前十。
4月,各地发布重磅新政,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贸恢复与增长。一是多省印发“一带一路”年度工作要点并召开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广东、广西、江西、新疆、山东、吉林等地作出表率,推动地方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二是各地金融服务为企业解决跨境贸易融资难题。上海推出24条稳外资新举措,强化金融支持;浙江也积极推进“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迭代升级。三是企业经贸平台创新建设吸引国际资本。中东欧科技创新中心、龙悦(烟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西咸新区“一带一路”国际防疫物资基地等丰富“一带一路”新兴产业合作模式,进一步打通“一带一路”贸易瓶颈。
此外,4月防疫物资出口大幅增长,为“健康丝绸之路”提供新的助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防疫物资呈明显增长态势,日均出口额从上旬的约10亿元,增至近期日均30亿元以上,一个月内持续增长超过三倍。我国多省各形式助力海外战疫情,不仅对海外侨胞表示了关切,还针对非洲等落后地区承建医疗基础设施、提供相应医疗服务。同时,多国前政要和专家学者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举办的云端专题论坛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紧迫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希望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建设“健康丝绸之路”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三、意外:疫情下“极端情绪”抬头,影响带路国家关系
随着我国国内疫情形势走好,我国上下、内外联动,促动全球团结抗疫。在习近平主席开展以老挝、津巴布韦为显著代表的密集“电话外交”带领下,中央及部委、央企与我国社会组织一道,促进了国际联防联控,凝聚国际共识,向各国传递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时,亚投行首次独立向孟加拉国提供交通领域贷款4.04亿美元,也使“一带一路”项目得到稳步推进。相关国家“一带一路”亲和度显著提升。
与此相对应,疫情下“排外情绪”和“极端情绪”抬头,也对中国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造成影响:
一是尼日利亚促动“中国赔偿论”。4月1日,广州一尼日利亚籍确诊患者拒绝配合治疗并打伤一名女护士;4月7日,广州通报在入境人员检测中确诊5例尼日利亚籍病例。在输入性病例成为国内疫情话题焦点之际,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排外情绪。与此同时,广州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阻止疫情传播,被部分国际舆论误解,甚至被曲解为“种族主义”,引发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关注。经过外交部沟通后相关问题才得到平息。与此同时,在尼日利亚国内,有关政客、机构也因疫情向中国提出索赔,并于4月底通过决议,要求尼政府对在尼中国公民的居留身份合法性等进行排查,进一步刺激中国网民情绪,两国网民产生龃龉。
二是中泰网民“口水战”险些恶化两国关系。4月中旬,泰国明星Bright网红女友的涉港台言论以及随后出现的“辱华”论调,引发中国网友不满,极端情绪下两国网友争论演化以符号等形式展开的骂战并没境外势力所利用,无益于理性交流和问题的解决。有舆论认为,这次骂战也令“中泰一家亲”的美好画卷蒙尘。受此影响,相关国家在国别亲和度排名中跌幅排名前列。
三是欧盟指责中国借抗疫发布“虚假信息”。法总统马克龙公开质疑中国政治体制,主张加强欧洲“经济主权”,减少对华依赖。英附和美,鼓吹国际社会因疫对中国索赔、追责。英保守党高层称,“英中关系回不到疫情前的黄金时期”。欧民间反华、仇华的种族主义情绪发酵升温,多国发生攻击华人华侨事件。
四、风险:项目推进风险依旧,债务压力催生“阴谋论”
外国局部地区新冠疫情暴发增长态势持续,给“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风险依旧显著。
首先,全球新冠疫情持续扩散。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下一个“震中”,非洲病例突破3万,拉美33国全部沦陷,印度、中东等地疫情持续发酵。其次,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美持续加大对华施压,在“甩锅”的同时,还煽动国际丑华情绪,推升“疫情中国责任论”、“疫情中国赔偿论”以及“挺台入世”等言行。再次,美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美俄发布发表联合声明,称“易北河精神”是美俄摒弃分歧、开展合作的典范,双方下一步互动值得关注。最后,部分境外舆论对“一带一路”项目未来走向继续表达质疑。一些声音认为个别中资项目或因人员流动和物料供应问题遭遇停摆。同时,重振中国国内经济的需要,令呼吁收缩对外投资的声量走高,部分境外舆论认为疫情下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项目上的投资能力将受限,中资银行对外贷款也可能受到债务重组的限制,中资项目的正常运转或受影响。
面对外媒看衰,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央企以“一带一路”项目为抓手,在确保一线防疫的同时,在能源供应、技术攻关、保障物流等方面下功夫,助力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4月间,中国中铁承建的中缅铁路和中国电建等中企承建的中老铁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交建的卡纳普里河河底隧道项目在孟加拉国稳步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匈牙利签署匈塞铁路匈牙利段贷款协议,标志着匈牙利段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欧班列助力疫情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
全球疫情扩散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对我国“一带一路”进一步推进形成阻碍。一方面,“一带一路”近我端国家局势变数增多。阿富汗安全形势堪忧。美与阿塔签署“和平协议”后,阿仍不太平和平局势脆弱甚至有破局可能。东南亚、南亚部分国家反华、排华浪潮升温。菲律宾民间反华舆论增多,一些媒体、高官叫嚣“抗疫费用应由中国承担”。印度也出台对我投资的限制举措,其民间反华情绪升温,多地爆发排斥中国商品的抗议活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远我端疫情催生战略阻遏。非洲“中国赔偿论”不断。由于疫情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重创非洲经济,国际舆论出现要求中国减免非洲国家债务的声音,并要求中国表达。这给中国及相关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和舆论压力。境外势力由此延伸,炒作在债务压力下,中国央企或通过获得非洲国家矿产、基建项目运营权等方式抵扣债务,以此挑拨中非关系,值得警惕。
五、合作:中国-东盟多方位合作不断深化
4月,中国与东盟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的亮点,双方不断加强抗疫合作,推进恢复“一带一路”合作项目。4月14日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各国决定在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强化合作。在防疫情扩散方面,各方同意继续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合作,相互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药物和医疗物资的供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并同意探讨从中国-东盟(10+1)合作基金和10+3合作基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特别基金,支持东盟国家应对疫情;公共卫生治理方面,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各方考虑共同建立医疗用品储备制度。此前,中国向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医疗人员及技术支持,并透过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向当地医疗机构、民间组织、学术机构工作人员分享中国防控疫情经验,得到了东盟各国的赞赏。
与此同时,疫情下的经济恢复与建设问题,也成为4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议题。中国表示愿意与东盟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维持必要的人流物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期待,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
除东盟外,4月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加大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公共卫生合作和经济建设的力度。亚投行决定中国提供24.85亿元人民币的担保贷款,用于支持中国加强可持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以及采购应急医疗设备和物资。孟加拉也得到1.7亿美元贷款用于首都达卡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改善。该行还决定将帮助“一带一路”各国对抗新冠肺炎的危机恢复基金增加至100亿美元。
4月的网媒舆情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韧性依旧,引发关注。但疫情下,“极端情绪”抬头,也给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5月,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变化,疫情是否会出现反复引发担忧,另外全球经济恢复等议题也将成为“一带一路”话题中热议的焦点。
(本文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腾讯“一带一路”大数据创新项目课题组供稿,课题组成员包括组长翟崑、陈光,副组长娄晓希、潘宇峰,组员庞伟、田刘毅、张彦、贾伟民、赵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