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

小编:作者发布日期:2024-04-07浏览量:108
核心提示:网上有关“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

网上有关“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因为司马家族的后人司马炎(司马昭之子)没有经营好司马氏的天下,由于选接班人失误,加之社会风气败坏,民族矛盾尖锐,出现了“八王乱政”“五胡内迁”这样的事情。西晋开始走下坡路。西晋衰败,如同滑坡,速度越来越快,司马炎之后的三个皇帝,个个短命,仅用了26年,就完全葬送了大晋帝国。

第一:奢侈腐化之风。

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先从皇帝开始。晋武帝司马炎在民间大选宫女。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荒*无度、纵情享乐,怎么能对下面进行约束?于是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紧随其后,纵情声色,极尽奢华。有的讲究吃。何曾任朝廷高官,聚敛了许多钱财,“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更加奢侈,每天吃饭的花费达到两万,超过其父一倍。

西晋盛行炫富、比富之风,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在西晋,有些权势过大、财产过多的人,牛气冲天,缺乏自制,甚至拿杀人当儿戏。

据《晋书·王恺传》记载:外戚王恺在宴请宾客时常安排一些女伎奏乐助兴,一次一位吹笛的女子吹得有些走调,王恺便当众把她处死。石崇也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极其残忍的家伙,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王敦与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关于“斩美人劝酒”的故事,史书记载有所不同。《晋书·王敦传》载为王恺事,非石崇。《世说新语·汰侈》说是石崇所为。后来的学者认为在传说过程中,把人物搞错了。

但无论是王恺还是石崇,我们已无法追究他们的杀人罪行,我们只能说,王恺、石崇还有王敦,都是一批冷血动物,他们良心泯灭,自私冷酷,是西晋腐败社会的产物。

对社会自上而下崇尚奢华的现象,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大臣傅咸就向朝廷上书,愤怒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他还说:“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

第二:金钱崇拜之风。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钱本来就是物品流通的媒介,但是,在西晋,钱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人们痛感这一社会风气对社会的腐蚀,纷纷写文章予以抨击。其中鲁褒写了一篇著名的《钱神论》,辛辣地讥讽一切为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

鲁褒对钱的作用的论述,十分精辟,他把官僚贵族对钱的贪婪掠夺和钱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发,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鲁褒还写道: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又曰:“有钱可使鬼。”凡今之人,唯钱而已。故日: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鲁褒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钱”变成了社会一个有力的“杠杆”,人们毫不隐讳地谈钱、爱钱、贪钱、掠钱,朝野上下,一切向钱看,一切可以用钱换,社会风气腐败透顶。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第三:清谈虚浮之风。

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清谈又称“谈玄”、“玄言”,专门讨论一些抽象的脱离实际的问题。讨论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如有与无、才(才能)与性(道德)、名教(政治制度与道德)与自然(天道、人类本性)等,如果是士人研究讨论,不仅与政局无关,反倒是一种雅兴。

问题是西晋官僚们也大倡玄风。他们以“名士”自居,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故弄玄虚。如琅琊大族王衍,被誉为玄谈领袖。他从黄门侍郎历任中领军、尚书令。职务很高,却不干实事,“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手执玉柄麈尾,“妙善玄言”,和他一起善于谈玄的还有乐广。

《晋书·乐广传》:“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宅心事外就是心思在政事以外,不好好干事,每天乐此不疲的就是清谈。西晋官员们终日谈论玄远、喝酒放纵,不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西晋灭亡时,大臣王衍被杀前,叹息道:“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后来人称清谈误国。

不过,清谈只是表象,士人清谈往往谈哲理、概念,有些命题很有价值,这不能说误国,而官员不工作,净瞎扯,影响工作效率,但还不至于误国。西晋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导致的社会动乱,官员清谈是政治腐败的表现,是表而不是本。

扩展资料: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

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当今的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的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魏晋-百度百科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谈谈北魏王朝为何突然走向灭亡?

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商末帝纣,却是一个好色好酒的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 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厉的禁酒令。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酒,将帽子丢了, 齐桓公为此事感到羞耻,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粮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公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灾民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帽子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到奢侈是非常容易的,但从奢侈到节俭就十分的困难,一个小朋友都懂的道理,北魏王朝却在这方面栽了一个大跟头。北魏王朝由繁荣昌盛逐渐走向灭亡的过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同时也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身在何处,生活过得是多么的锦衣玉食,都不要忘记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沿着别人走出的道路前进时,应该踩着路边的荆棘,因为这样走多了,就能使道路变得更加宽敞,生活亦是如此。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改革,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各个民族的融合,让国力达到了巅峰时期。在孝文帝去世后,仅仅30多年,当时旭日东升的北魏王朝就走向了灭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

1、 北魏王朝的兴盛到灭亡

北魏王朝兴盛时期:

说到北魏,很多人都会想到曾经将北魏王朝推向建国以来顶峰的君王?孝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被立为太子后,生母李夫人就被赐死,当时年仅5岁的他就继承了皇位,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在孝文帝在位的期间,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革。

不仅是加强了中央的决定权,还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稳定了北魏的统治,为后来隋朝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颁布的新土地制度,也就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效的稳定了当时的政局和社会环境,一系列的经济建设也促进了北魏商业的经济繁荣发展,抑制了官员借权剥削百姓,缓和了社会矛盾。可以说,北魏对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

北魏王朝腐败时期:

很多人或许都很疑惑,当时如日中天的北魏王朝怎么就突然走向灭亡了呢?虽然在孝文帝执政期间,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孝文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是导致其走向灭亡的必然结果。孝文帝实行改革后,北魏王朝几乎是再无战事发生,国内更是夜夜笙歌 。

当时统治阶级不仅腐败甚至还掠取了国家大量的财富,北魏的皇家贵族也迅速堕落,逐渐失去祖先的尚武精神,疯狂的搜刮钱财。富人们的斗富现象也日益明显,他们通过非常不理智的手法来展现自己的财富来为乐趣,骄奢无度的现象已成为当时的常态,丝毫不珍惜民力。上行下效,这种不理智的消费观念迅速在朝中流行开来,整个国家只懂得吃喝玩乐,坐享其成。

而底下的百姓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上层统治者们的索求无度,他们的生活过得是十分的穷困。由于兵役和徭役更使得大部分百姓无法正常的生存下去,纷纷出走逃亡,在国家赋税锐减之下,更加重了未逃亡百姓的征税。农民起义纷纷爆发,阶级矛盾达到了顶峰。这些反抗沉重的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根基,后来经过一系列叛乱之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而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贵族也丢弃了先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2、 北魏王朝的消费观念

1、统治阶级内部的奢侈腐败

皇亲国戚出身的高阳王元雍和河间王元琛之间声势浩大的斗富流传开来之后,北魏王朝便从最开始富人阶层相互之间的斗富,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攀比炫富,而且更加的骄奢*逸和腐败。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同富人一样,通过展示自己的富有为乐趣,而且丝毫也不觉得有违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当时有的人就是乘着身居高位,把自己的家完全按照皇宫的样式建造,金碧辉煌,光是男仆就达到了六千人,歌舞伎也有500人之多。甚至花很大的价钱在园中移植许多珍稀的树木花草,喝水的井也是由玉石打造,打水的罐子也是黄金的,就连绳子也是五色的丝线所编制。可怕的是这些仅仅只是当时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炫富行为可以让我们为之震撼,这也同样说明了那段时期社会上的奢侈风气是多么的盛行和猖狂。

2、整个国家过度崇尚佛教

北魏从上到下其统治者都十分的崇尚佛教,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整个北魏王朝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拜佛的热潮。统治阶级花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钱财去制作佛像,兴办佛寺。北魏的贵族们也大肆的开凿石窟,集合僧人讲解佛教精义,在对佛教的信任上愈演愈烈,将大量的钱财投入了进去。

北魏胡太后不但自己崇佛还要在洛阳城中修建佛塔,光是专供僧人居住的僧房就达到了千余间,一时间,整个洛阳城的僧侣人数急增,甚至达到了200多万。这样导致的后果就使得地方官府更加严厉的剥削普通阶层的百姓,百姓们活不下去了不是到处逃亡就是出家当了和尚,北魏可纳税的百姓和从事劳动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整个北魏社会的经济状况开始急剧下滑。

3、 为何北魏逐渐走向灭亡

其一:迁都洛阳后安于现状

在北魏把政治中心迁往洛阳之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同时也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此次由平城迁都洛阳的行动也同样实现了孝文帝的政治理想。当然,北魏的国都平城地理位置的偏僻,气温寒冷,不适合发展农业,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还对畜牧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北魏的经济产生了束缚,这些都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

我们都必须承认,在迁都洛阳之后,摆脱了平城恶劣的环境,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始恢复,农业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孝文帝也实行了改革对此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大手术"不仅开阔了统治者的视野和胸襟,同时也让北魏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局面。但令人可惜的是,迁都洛阳在给北魏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

在迁都洛阳以前,北魏整个国家生活不算太好的社会环境和局面一直都激励着北魏王朝上下一心,统治者励精图治。在迁都洛阳之后,钟灵敏秀,人杰地灵,确实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是,舒适和宁静,对于浪花,就意味着死亡,北魏的统治者们就是这样渐渐的被舒适的生活磨灭了积极向上的斗志,慢慢的开始只注重自己的生活享受,沉浸在骄奢*逸的生活之中,北魏的贵族和统治阶级也逐渐腐化,甚至开始侵吞国家的财富,严重削弱了国力。

其二:北魏严重的奢侈风气

当时北魏整个社会的奢侈风气逐渐蔓延扩散,骄奢*逸的生活,使他们逐渐开始丧失了理智,失去了对生活的斗志。北魏的统治阶级腐化、富人之间的斗富、掀起的一股又一股崇佛的热潮,一直不停的剥削着各族的平民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爆发了多地的农民起义,让北魏王朝的奢侈风气达到了顶峰。

迁都洛阳所带来的美好舒适的生活,让统治者们在精神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空虚,所以他们为了弥补这个空虚,大量的统治者开始推崇佛教,为佛教花费巨资。同时,有的统治者家中有山海,仆人上千,歌女无数,甚至每顿饭都要花费上数万,在这种奢侈消费观的背后必然是从普通百姓的口中搜刮来的。

这种奢侈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稍微有点富的人也开始模仿,在洛阳城中逐渐流行开来。北魏的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把这个兴盛的王朝逐渐推向灭亡的深渊的。

4、 结语

一个懂得勤俭节约的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一味的骄奢*逸必然导致这个国家迅速走向灭亡。同时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会懂得爱惜民力,节约使用财物,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好万全的计划和打算。

北魏王朝就是因为忘记了祖先当年的勤俭节约才导致了这样奢侈风气的盛行,让普通的农民百姓来承受他们奢侈所导致的后果和压力。其实有太多的因素导致了北魏走向灭亡的结局,而这些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最开始的安于现状,北魏统治阶级和富人们腐化形成丧失理智的消费观念造成财政困难,然后不停剥削底层百姓,激化阶级矛盾。这样的结果就是爆发大规模起义,即六镇起兵,北魏分裂,国家灭亡。所以说,就算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不愁吃不愁穿,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也更应该懂得去践行勤俭节约不安于现状这一理念。

关于“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54550.html
文章来源:http://www.usaler.com/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