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就要过去了,你是否怀念它?你不必急着告诉我答案,先来看一些国际知名机构怎么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最新一期杂志封面上,“2020”被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叉,下面写着: The Worst Year Ever(2020是最糟糕的一年);《柯林斯词典》公布的年度词汇是lockdown(封锁);《牛津英文词典》发表的关键词的报告称,2020年是“前所未有的一年”……这一切都是拜新冠肺炎疫情所赐。这些机构的表态在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一种“走好,不送”的态度。但这对于中国的2020年而言,注定是难忘的,率先、唯一、转正、双循环、主场全球化、高水平开放等千言万语汇成一个词,那就是——点赞!因为我们化危为机靠的是实力!
疫情
疫情改变世界格局的案例不在少数。
1347年至1353年,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席卷欧洲大陆,并夺走了当时三分之一欧洲大陆人口的生命。这是一场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教会跌落神坛,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1918年至1919年,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至5%,它在约6个月内夺去2500万到4000万条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人类历史上首次总体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这次疫情也成为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出现了兵源短缺的问题。
2020年,逆全球化潮流还在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思潮还未消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又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政经格局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历史将分为“新冠肺炎疫情前的世界”和“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为壑,是并肩作战还是隔岸观火,是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每一个抉择都将影响这个世界的未来。看来,我们在检测着病毒的同时,病毒也在检测着我们。对此,中国的答案很明确:“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不过,与思考世界的未来相比,人们更应该关注现实,各国应携手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推动全球疫情蔓延的拐点早日到来。
(本报记者 张凡)
率先·唯一·转正
2020年不仅是见证历史的一年,更是创造历史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遇到了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二是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三是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外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取得了“三个率先”的成绩: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推动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这是一条走势特点鲜明的曲线:
4月,中国外贸出口实现转正,单月吸收外资实现转正;
7月,中国二季度GDP增长3.2%,实现由负转正;
10月,按不变价格计算,前三季度中国GDP累计增速比上年同期增长0.7%,实现转正;
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作出判断称,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率先、唯一、转正,这每个评价都来之不易,中国化危为机、逆风破浪取得的非凡成就,不是偶然,更不是运气:
“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
“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出的“五个根本”概括出了宝贵的经验,更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理念与行动指南。 (本报记者 张凡)
双循环·一带一路·主场全球化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将当前全球化推到一个转折点的位置。一些学者认为,“客场全球化”迎来了尾声,“主场全球化”时代即将到来。客场者,是指一些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等外部力量;主场者,是指一些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主要是将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并重。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客场全球化”的问题,例如具有“依附经济”的不良特征等等,从而可能会导致各经济体无法有效地用好自己的竞争优势,还会与其他经济体之间产生严重的贸易和经济摩擦,难以在竞争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术并取得高附加值。
自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以来,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便逐步过渡到“主场全球化”时代。这意味着,我国将通过自身经济发展来带动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在更好扮演世界工厂、世界市场角色的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自己的双循环,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
可以说,“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是同频共振的关系,正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所说,中国双循环的质量越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带动作用就越强,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更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新生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凡)
扩大内需·需求侧管理·两新一重
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尤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扩大内需更是应有之义。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并作出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增加投资等配套政策安排。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多方面着手: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取消限购等措施,鼓励消费;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增加有效投资,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这就要在补短板的同时,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稳定可靠高效的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也需要在注重需求侧管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方面着力。从具体路径来看,需要国内国际、政府民间多管齐下,提高有效需求。如RCEP生效后,促进商品在区域内更好流通。
总而言之,扩大内需就需要在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让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双向用力,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
数字化·跨境电商·柔性化生产
数字化正在重塑当今的世界经济。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以来,线上办公、跨境电商、无人配送、直播带货等各类新业态为政府机构、企业、个人所应用,拥有一部手机,就等于拥有了世界。
具体到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今年受到疫情冲击,但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业态表现十分亮眼,直播带货屡屡创出销售额新高。更有一些媒体对企业外贸订单回流的报道,也让我们看到数字化在给外贸企业带来贸易方式创新、销售方式变化的同时,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这说明中企在获取大量市场数据的同时,也能对生产线进行柔性化改造,从而更好满足全球客户弹性化、定制化需求,为应对风险提供了回旋余地。
但值得企业思考的是,拥有跨境电商平台、建立物联网等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数字经济的发展逻辑。我们需要认识到,数字资产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而不会衰减,很强的规模扩展性是数字经济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这也意味着,数据只有在流通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开放、合作是数字时代全球化规模扩展的核心特征。为此,企业要将过去的竞争逻辑转变为连接逻辑,才能在数字化时代拔得头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张凡)
创新·卡脖子·服务贸易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资源能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我们迫切要把增长动力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卡脖子”技术持续攻关,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另外,只有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上获得优势。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可喜的是,今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势增长。今年前10个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增长8.2%,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5.6%。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胡麒牧)
六稳六保·复工复产·出口转内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采取果断隔离管制措施,通过牺牲短期的社会经济活动自由来换取了对疫情蔓延的快速有效控制。从一季度末起,全国开始进入有序复工复产进程,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返还社保等惠企政策,到五月底,国内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复产。
与此同时,由于海外疫情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外贸企业的海外订单量严重下滑。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萎靡,对我国全年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挑战。在主动帮助他国应对疫情的前提下,我们立足国内市场,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鼓励政策,帮助外贸企业对冲海外订单的减少,进而达到保外贸市场主体的目的。
回顾全年,落实年初“六稳”“六保”工作部署的精准施策,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保障。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胡麒牧)
高水平开放·零关税·投资中国
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的郑重宣示。今年以来,中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顶住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风和回头浪,秉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理念,瞄准全方位的高水平开放,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行动,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国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扩大开放领域,推出一系列举措,例如放宽金融、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市场准入,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即将出台首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等。一年来,中国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海南自贸港“一负三正”零关税清单即将全部发布,积极推动RCEP正式签署,以实现15个成员国之间90%的货物贸易零关税。一年来,中国坚持在“在危机中育新机”,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是今年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表明中国仍是吸引全球外资的热土。
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各国分享中国大市场、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市场主体的高度共识。(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贸港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振伟)
海南自贸港·自贸区扩容·经济特区40年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改革开放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自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就探索出一条以特殊园区深化改革开放的路径。随后,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等在全国遍地开花,尤其是设立自贸试验区,揭开改革开放推向全面深化的新篇章。今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9月在北京、湖南、安徽设立自贸试验区,扩展浙江自贸试验区区域,至此,中国已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全国东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内陆连线的全方位布局。
经济特区、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都是我国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法宝。在外部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我国加快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有助于通过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动力,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信心决心。(本报记者 王曼)
产业链重构·RCEP
RCEP的签署对于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现实意义。首先RCEP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坚持包容、创新、共享、共赢的理念;RCEP将进一步促进整个区域内贸易发展,一方面RCEP升级了既有的东盟与其他5国分别签署的“10+1”自贸区协定并逐步统一标准,另一方面,对金融等服务贸易作出了全面、高水平的开放承诺,这些安排能够适应未来贸易发展方向;此外,这是中国与日本通过RCEP首次建立自贸关系,首次与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加速中日韩自贸区奠定基础。
从对于区域产业链重构方面来看,以汽车工业为例,从零部件到组装到整车制造,很多产品线都分布在RCEP成员国内,如果RCEP能够很好地履行,就会降低零部件流转的成本,进而会给处于汽车工业链条上的国家带来福利。
由此可见,当区域内有了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将会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产业链整合效率,促进产业链更好地融合,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尤其在疫情之后,中国企业接到的订单变得更多了,这体现了中国承担全球制造供给的能力和责任变得更强了,也说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占的地位不可动摇。而RCEP可能更有助于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情况下,建立更确定的产业链,而中国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 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