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年前互联网是门户的天下,10年前是信息分发的时代,现在则是抓住细分领域的年代。在信息获取已经不是一个障碍的情形下,信息反而泛滥成灾,它的筛选、利用和消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难题。对新媒体艺术的运营者而言,此时运用重构思维去获得多数细分客群的青睐,场景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大胆断言,“未来的25年,互联网将进入新的时代——场景时代”。
在理解场景之前,我们要清楚场景的组成。媒介是组成场景的一个单位,场景是由诸多的媒介组合而成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交互”,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新媒体艺术就是场景中的常客,是场景打造中方兴未艾的形式。
让场景交互起来,让文化和科技同时落地,实现“人的延伸”,这是迄今为止场景打造最好的方法。2018年大热门电影《头号玩家》之所以让众多观众痴迷,就是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建立与现实世界的链接;彩蛋的设置驱使“粉丝”产生情感维系;故事中的矛盾冲突表面是游戏公司股权的转让,实则是价值观的认同——这就是交互,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虚拟与现实情感的链接。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去运用新媒体艺术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新媒体艺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呼声特别高,我们却很难看见可以体验的作品?首先一点是,作品的价格成本并非是商家能够接受的成本,因为这个行业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加上用户的培育成本太高,也就是信任成本太高。其次,个性化的追求中夹杂着理解上的偏差,客户理解的创意或个性化,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真实的创意或个性化。例如,客户希望做一个和国外或某音上的高度相似的视频,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原创作品实际是用资金堆起来的——强大的团队、高昂的制作费用等等。国内的制作团队无法消弭用户这样的理解偏差,产生了很多无用的时间流,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然后不得不变相加在下一家需求方身上。
在现实商业活动中,新媒体艺术运用到场景打造中最现实的办法是,找到一家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新媒体艺术公司,通过标准化之后的个性化实现运用。在拼格创意的运营思维中有一个公式:内容+场景=拼格。我们将新媒体艺术做成一个具有入口思维的模式产品。在以往还具有信息差的年代中,一家企业的盈利来源就是“人来了消费”产生的收入。现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升华,将收入思维变成入口思维。人来了才有可能产生消费的可能性,人不来或者没有人来,就不会有产生消费的可能性。拼格创意希望新媒体艺术带给这个行业一个全新的用户体验,以及形成一个全新的入口模式,更好地赋能行业与消费者。
因此,用新媒体艺术重构线上线下经济的盈利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让别人在诸多的内容中发现我们,找到我们,记住我们,然后形成记忆点,以此形成一个自传播的传播热度——如果消费者愿意这样做传播,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作者系2050自愿者—拼格创意科技创始人、中国美术学院拼格创意媒体奖学金设立者)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开通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