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全员招商引资暗藏后遗症

小编:广州童装批发市场发布日期:2021-03-22浏览量:488
核心提示: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北方一些地区为发展当地经济,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继续沿用“全员招商”的老法子,发文件、摊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北方一些地区为发展当地经济,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继续沿用“全员招商”的老法子,发文件、摊指标、搞排名,个别没有像样产业发展的乡镇,头上也压了3000万元的招商指标。一方面兴师动众大搞招商,另一方面企业却因种种原因不愿投资,强行摊派下,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财力紧绷 地方招商全员上阵

  春节后上班,刘书记在电话里和远在山东的客商们寒暄一番后,终于回归正题:“你们啥时候能来我这里考察?”电话那头表示抱歉:“现在疫情防控态势仍然紧张,考察项目的事先缓缓……”

  刘书记是内蒙古一乡镇党委书记。按照他所在市县下达的2021年度招商引资指标,他领到了3000万元任务,年内必须完成。

  春节前,他带着一队人马远赴山东拜访企业。“我们希望引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镇里的食用菌产业。”刘书记表示,经过洽谈,有山东客商对项目表示出兴趣,答应春节后来考察。如果招商愿景实现,将很好地延长当地食用菌加工产业链。“人家能否看上还没底,毕竟给不了太多的优惠条件。”

  《经济参考报》记者春节前后走访发现,部分地方将招商引资工作当成头等大事,千万元级的招商任务被摊派到乡镇、街道,不少基层干部感到手足无措。

  “别人至少有个产业可以出去吆喝,我这儿只有成片的荒地,谁愿意来投资呢?”北方某地区一名乡长叫苦不迭,他所在的乡几乎没有什么产业,自己却背了3000万元的招商任务。他表示,能理解上级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自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狠抓招商工作,这位乡长的上级部门连续出台实施方案、八条措施、考核办法等文件,把市里下的招商引资指标摊派到各个县区及政府各职能部门,有的县区需引进40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最少在1000万元,连妇联、教育局、工会等机关也牵涉其中。

  东北一县委宣传部王部长苦笑说,连她这样的“门外汉”也有300万元招商任务。县里原本财政拮据,还是给招商人员按人头配了2万元招商经费,用于“外出跑项目”。

  招商考核压力随之而来,从市到县将对干部招商情况进行“一季一排名”,市县两级媒体进行公示,年底考核时领导将以此视为用人的重要指标“调整一批”。“虽说不涉及直接的奖惩,但代表着你能否担当,大家对这个排名还是挺害怕的。”王部长说。

  大搞全员招商背后,是一些地区经济增速缓慢,地方财力吃紧。

  “再不搞活经济,发展真的成问题了,但必须得有压力,招商任务下得重一些,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一位副县长坦言。

  营商环境堪忧 请客进门却又关门宰客

  部分地区一面大搞“全员招商”,另一面营商环境却令人担忧。牛年上班第一天,内蒙古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千余名领导干部观看营商环境“伤心片”,刀刃向内、自曝家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温商会长从富有的富翁变成了负债的‘负翁’。”“办理公司破产,平均需要690天,最长的城市比标杆城市多两年半。”“该批不批,该审不审,重点民生工程拖成了瘫痪工程。”“作为直接参与项目的政府工作人员,竟然连土地谁来挂牌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掌握。”……

  会上播放的暗访短片《营商环境“伤不起”》,集中曝光了当地多个盟市招商引资的负面典型案例。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已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影响地区形象最突出、制约改革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关部门地区宗旨意识淡薄、法制意识缺乏、服务意识缺位、诚信意识缺失,营商环境反映的更是政治生态问题。

  在呼和浩特市开发房地产的“苏商”赵云飞深有体会,当地干部请他从苏州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精准、专业、科学的招商引资,引入的项目要通盘考虑地方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承接能力、生态承载能力。”他认为,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招商模式,简单地把发展压力转嫁给个人,就算招来了项目,也不一定能发展起来。

  有些地区还把招商引资看作“肥肉上门”,动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歪脑筋。

  一位浙江商人抱怨说,当初自己是被当地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而来,没想到企业投产一年便被划入自然保护区,被相关部门要求拆除,一度关门停产。“招商引资前投饵喂料,审批建厂时百般刁难,建成投产后就把企业当摇钱树、唐僧肉。”类似“请客进门、关门宰客”等不当招商,已经给当地营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一面是落后的营商环境,另一面又在全员招商,经济怎么能搞活?地方政府越是这样干,越是抑制本地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2020年《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的牵头人之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志学教授说。

  对于合理招商,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要以科学的地方产业规划为前提,将招商范围和招商对象限定在合理范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另一方面要做好长期招商方案,合理配置利用招商资源,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此外,要坚持以存量带动增量,通过服务好已有外来企业和企业家,形成良好口碑从而产生好的连锁效应。

  培育内生动力 破解“发展乏力症”

  业内专家指出,类似全员招商等“硬核”举措,旨在为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倘若地方营商环境、内生发展动力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招商不当将带来诸多隐患。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认为,不当的“全员招商”会增加干部队伍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不利于政府机关正常开展工作和发挥其他职能;同时,容易让地方发展陷入路径依赖,只重视招商而忽略其他发展因素,不利于培育新发展模式。“经济健康发展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全员招商’又回到行政主导。”张志学说。

  从长远来看,此举还可能招来诸多“副产品”:追求表面数字的虚假招商,“开门迎客、关门宰客”的恶性招商,以及出台过度优惠政策的盲目招商,甚至滋生权力寻租的腐败招商,不仅没能拉动经济发展,反而扣动了“风险扳机”。

  风险可以预料,为何“全员招商”现象仍屡屡发生?蔡之兵指出,关键原因在于不正确的政绩观、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积极的学习观,一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的可量化经济指标,对地区发展的实际影响因素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不深。尽管基层也在学习供给侧、需求侧、区块链等经济概念,也在宣传新发展理念、强调高质量发展,但问题还在那儿摆着,并没有学透精神,关键时刻没有招数。

  部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到底如何应对“发展乏力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学教授认为,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单纯以GDP作为评价标准,应该研究区域分工,寻找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如果策略得当,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也许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所在。

  “治疗‘发展乏力症’的关键在于,培育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生发展能力。”蔡之兵建议,深入研究地方特色和优势,选择地区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的产业,培植出发挥地方优势的企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

  同时,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在蔡之兵看来,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短期难以建成完备的产业体系,但营商环境建设完全能以最高标准对标经济发达地区,这是提升地区吸引力、解决发展难题的根本。张志学认为:“打造好营商环境,放水养鱼,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都能很好地生存发展,经济慢慢不就起来了吗?”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11251.html
文章来源:批发市场    
 
标签: 中国货源网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