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网站近日发表题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如何应对新冠肺炎长期经济影响》的文章,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李昌镛。文章认为,新冠肺炎加剧了亚洲现有的长期经济挑战,各国需应对经济增速放缓、负债增加、不平等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文章摘编如下: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一周年之际,最先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亚洲是否恢复了“健康”?现在确定还为时过早。这场大流行加剧了已有的长期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不平等加剧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初发布题为《新冠肺炎时代对亚洲的政策建议》的报告,探讨各国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长期影响
根据过去经验,这次大流行将产生长期影响。回顾发达经济体过去的衰退可以发现,在衰退开始5年后,经济产出仍比危机前的趋势低近5%,而且不大可能赶上。
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一场巨大冲击的风暴,摧毁就业岗位,加剧贫困和不平等,引发债务危机,尤其是对金融状况本就脆弱的国家和企业而言。由于资本存量、就业和生产率的持续下降,这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混乱可能在未来数年留下永久“伤疤”。
亚洲的劳动力市场受到重创,失业率激增,劳动力参与率骤降,就业岗位流失主要集中在工资较低的行业以及女性、年轻人当中。最贫穷和最脆弱人群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暴露社会保障方面的严重差距,加剧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已十分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在这场大流行病的余波中,许多国家将不得不应对沉重的公共和私人债务负担,有些国家甚至无力应对。要解决小国的主权债务问题,需要多边合作伙伴的支持,更加重视收入调动、公共财政和债务管理,并为减免债务提供喘息空间。
在较大的新兴市场,主要问题可能是创纪录的私人债务。如果全球金融市场在复苏过程中趋于收紧,导致资本外流并给企业部门增添额外压力,这种脆弱性在亚洲可能尤为严重。各国需加强私人债务解决框架,以加快将资源重新分配给增长中的行业。
治愈“伤疤”
为防止长期的经济“伤疤”,亚洲需要加快经济改革,以促进生产率增长和投资,允许跨行业适当地重新分配资源,并为受转型影响的劳动者提供支持。这些计划可包括目标明确的就业补贴、职业培训、基础设施升级、简化业务流程,以及减轻监管和税收负担。
在采取这些行动的同时,还需要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安全网的升级,以使劳动者进入正规就业市场。
但新冠疫情的冲击也让人们得以一窥亚洲的美好未来。航空、运输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临时重新分配资源,为更有生产力和更清洁的行业提供了创造就业机会。精心设计的碳税计划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支持资本重新配置与就业市场。这将有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医疗、社会安全网、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部门的改革有助于减轻这场大流行病的影响,解决该地区面临的长期问题。亚洲必须保持创新精神,以一种可持续、绿色和更公平的方式走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