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6.1%,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尽管近年来我国专利数量在不断增高,但很多专利的质量并不高,有效专利的产业化率也不高。”北京慧权专利商标事务所专利代理人陈思安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当前,我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而发明型专利的技术含量更高,但数量却相对较少。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重要指标,替换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目的就在于积极推动实现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为鼓励创新、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专利制度来激发市场活力。”陈思安表示,但这些制度出现了企业为了减税,盲目申请专利凑数,个人为了评优、评职称等“购买”专利的现象。还有很多专职编写专利的公司,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专业的专利申请服务,无视知识产权需要,通过流水线式生产,快速达到牟利目的。这种做法既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扰乱了专利申请秩序,涉嫌违反《专利法》。
为戳破“专利泡沫”,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已行动起来。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6月底前要全面取消各级专利申请阶段资助。地方不得以资助、奖励、补贴等任何形式,对专利申请行为给予财政资金支持。而对弄虚作假套取专利资助的,限期收回已拨付资金。“十四五”期间,各地方要逐步减少对专利授权的各类财政资助,在2025年以前全部取消。
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于近期印发了《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1)》,明确提出要引导各地向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上转变。尤其是那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具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且市场前景好、技术创新度高和法律状态良好的专利。
“当前,我国相应的专利审查尺度在不断收紧,对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进行了有效规范。”陈思安介绍说,《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对这类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非穷举式列举,其中就包括提交专利申请存在编造、伪造或变造发明创造内容、实验数据或技术效果,或者抄袭、简单替换、拼凑现有技术或现有设计等类似情况,以及不以实施专利技术、设计或其他正当目的倒买倒卖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或者虚假变更发明人、设计人等行为。
这种行为非常常见,例如某机构或个人将审查期间的专利申请或获得授权后的专利进行批量转让,且转让人所持有的专利申请或专利与其经营业务没有必然关联。或者某些专利机构专门申请了一些专利,转卖给需要晋升、加分等不正当利益目的的人,导致发明人或设计人未对发明创造作出贡献。
日前,上海查处的首起专利代理机构“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违法案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2019年12月,当事人上海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接受A公司委托,代理其申请手表外观设计专利26件,签名的专利代理师为徐某。2020年7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送《非正常专利申请确认通知书》,确认上述26件外观设计专利属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定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即:申请内容为不同材料、组分、配比、部件等简单替换或者拼凑。当事人的上述代理行为,属《专利代理条例》和《专利代理管理办法》规定的“从事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严重扰乱专利工作秩序”,执法部门依法对机构作出警告并处罚金,对签名代理师作出警告处罚。
对于这种专利代理违法行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李加军建议,严控专利生产源头,集中开展“蓝天行动”等打击该类申请行为的专项整治,推动将违规专利申请行为作为失信行为纳入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严重违法失信代理机构的协同治理,强化监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