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产业链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29日在西安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正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其重塑进程将显现三大趋势。
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当天举行,这份主题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选择”的《曲江报告》在会议上发布。
报告指出,面对不确定,跨国公司开始反思过去单纯以效率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思路,更多考虑效率和安全的平衡。甚至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政府也开始反思产业链政策,强调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可控性,以社会成本作为产业配置的最终标准,对医疗、高科技等关键产业供应链布局进行调整。
疫情通过对政治逻辑、经济逻辑的冲击,影响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报告研究团队认为,未来全球产业链发展将呈现三个特征:
首先,随着全球要素禀赋格局变化,全球产业链将在中长期呈现出知识化、数字化和资本化趋势。在此过程中,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格局将被重新定义。有一些国家虽然拥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但是数字经济发展滞后、相关基础设施面临瓶颈。一般发达国家在个人隐私保护和商业效率之间的权衡也面临更多障碍。
其次,跨国公司将通过多元化产业集聚以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如何确保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可预期性,给全球下游生产商提供信心和保证,将关系到中国未来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再次,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来看,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属性将增强、而全球化属性减弱。
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全球需求的地理格局变化是重塑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吸引跨国公司围绕终端需求形成新的区域集聚模式。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除中国外亚洲发展中地区,以及欧洲发展中地区在全球消费中占比将有显著提升。全球终端需求的地理变化将催生新的区域集聚模式。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2013年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开始向区域化发展。未来,在技术、政府、市场和成本驱动下,制造业产业链尤其是汽车、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效率驱动价值链型的区域属性将进一步增强,而服务业的全球属性将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