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码女装里的时尚经

小编:水果批发市场发布日期:2021-07-17浏览量:520
核心提示:大码时尚存在的意义,让女生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状态都能保持追求美的积极心态,同时也引导大家学会去正视并包容不同的身材,告诉大家肥胖和大骨架并非缺陷,而是不同身材的特征。

中国虽然同步了国际的潮流资讯,我们的社会看似对多元的审美越来越包容,但果真如此吗?小码女装品牌Brandy Melville在2021年夏天的再一次“出圈”,似乎已经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继在上海和***火爆后,Brandy Melville在北京三里屯开了第三家中国门店,店内几乎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状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甚至有身材丰满的博主在抖音上表示,要努力减肥穿上Brandy Melville的衣服。   

BM风格的热潮再次揭露了中国大众对“白幼瘦”根深蒂固的审美执念。反观另一面的大码女装市场,虽然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热闹,但和BM风格庞大的时尚媒体支持相比,就显得尤为落寂。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高级时装品牌,大码女性的需求很少受到关注,尤其在以“白幼瘦”为审美标准的东亚社会里,她们时常因为外形要被迫面对尴尬的处境。难道只有瘦下来才能享受时尚?大码的女孩就只能穿又宽又松的衣服?发展大码女装时尚是否在纵容不健康的肥胖?作为国内时尚媒体的一分子,磁器决定为“大”女孩们说两句。  

01大码时尚是否在纵容肥胖?

从2010年至今的十余年发展中,大码女装在国际时尚界逐渐发展成主流的时尚,大环境也鼓励欣赏并尊重女性身材的多样性,一些关注大码时尚的新媒体也陆续成立。在2020年,中国版的《NYLON尼龙》杂志还专门邀请了当下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大码KOL做了一期专题拍摄,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大码女生们越来越能自信地体验时尚,可以选择的服饰品牌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种时尚趋势有纵容肥胖惰性的倾向,这是否会错误地引导大码女性走向另一种极端?对此,日本的大码女装杂志La farfa的主编清水明央就有不同的见解。

她提到日本厚生劳动省对于国民BMI值标准的定义有别于WHO的标准。国际上通用的体重指数BMI≥30属于肥胖,BMI数值在25~29.99之间属于超重;但日本的标准是BMI≥25就属于肥胖了,“在日本的社会认知里,并没有超重这样的灰色数值,只有‘肥胖和消瘦’两种极端的身材概念。La farfa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极端的看法而创立的,我们的目的就是向读者们传达接受自己身材自然美的想法,而非制造一定要瘦下来才会变好的焦虑。”在现今的日本街头,无论高矮胖瘦,精致的妆容和时尚的穿搭成了日常标配,时尚的乐趣不再是瘦子们的专享。

而在中国,打开手机电脑,无不是潜意识地制造相貌身材焦虑的媒体信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虽然有不少卖得火热的大码女装视频,但经常能看到身材丰满的博主们开着夸张的美颜滤镜,近乎畸形的瓜子脸看上去十分诡异。可见我们的主流审美依旧摆脱不了“白瘦幼”的枷锁。“瘦不下来就代表没有希望!”“瘦不下来就是自己的错!”我们一直说要抛弃这种残害了几代女性的极端观念,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大码时尚来平衡这种极端的媒体生态,打破虚假的滤镜。从大码身材瘦下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易,对于原本就存在种种不可控的缺陷的女生来说更难。让“大”女孩们学会欣赏自身的肉感美,不必为了迎合“标准”的瘦去极端减肥,大方秀出自己的魅力,改变社会主流对大码的偏见,这就是在中国发展大码女装时尚的真正意义! 

02

  大码女装不应只有一种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女性的平均体重为59公斤,与2015年发布的数据相比增加了1.7公斤,侧面说明了中国女性的服装码数在逐年增加。

而在Z世代大热App的小红书上,关于“大码时尚”的资讯随便都能搜出100条以上的图文穿搭,包括60公斤到125公斤的体重范围。将大码女性群体粗略等同于不健康的肥胖显然是不合时宜且落后的观念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绝大部分社交平台对于大码的说明只是简单地标注身高和体重,在一些大码KOL的视频底下,经常能看到对视觉上不怎么显壮的微胖身材的质疑,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身材算是大码?

如果简单地认为大码女性就是肉感的“棉花糖女孩”未免太片面。其实还有一种天生大骨架,但体重在“棉花糖女孩”以下的身材,通常表现为肌肉型的显壮或局部丰满,这种情况同样在大码的范围内,也就是经常被质疑是否算大码身材的微胖。其实这一介于“Standard”(普通身材)和“Plus-Size”(加大码身材)之间的名词叫“Mid-Size”,这类身材的女性是被绝大部分品牌长期忽视的消费群。

为便于更简单地让大家理解这一名词的定义,我们在这里主要用美国服装尺码来举例说明。从1939年开始,为了了解美国女性的平均身材情况,美国商务部对15000名女性进行了59项测量,最早划分出现代的身材体检项目“胸围”“臀围”“腰围”和“身高”,也将大码Plus-Size的码数范围定在8~38之间,在这之前女性定制衣服的时候一律采用制作男性军装的测量标准,只看胸围的数据。不过美国商务部的这些测量结果并不严谨,由于当时接受政府的测试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绝大部分被测量的对象是贫穷的女性,尤其以白人居多。到了1983年这些尺码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女性身材可比30年前普遍丰满多了,于是这些标准逐渐被弃用,也催生了“Vanity Sizing”(虚荣尺寸)。

自从服饰制造商没有了以往官方尺码标准的约束后,开始自定尺码,为了满足消费者想要更瘦一点的愿望,以往穿12码的女生现在很可能“塞”得进10码甚至8码的裙子(但衣服还是那件衣服),而真正应该穿10码的女生却经常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以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为例,不少消费者反映很难找到介于普通码到加大码之间的合身服饰。在普通尺码区穿不上***的码数,该品牌店的加大码区衣服又太大,这让Mid-Size的女性非常苦恼。  

而在中国情况则相反。在B站的某大码KOL拆箱视频下我们看到了大量关于中国大码女装码数混乱的投诉评论。由于当下中国人的身材主流依旧以追求苗条为准,国内的一些女装品牌码数有故意造大的嫌疑。某B站用户留言提到,7年前她身高160cm,体重约60公斤,基本穿L码,偶尔穿M码。

7年后因为发育身高长到166cm,胸围有变但体重依旧,在某些实体店却只能买XL的衣服。一些网店里5XL码数的服装在实体店里相同三围的衣服码数却变成了XL。还有诸如“胸窄腰宽”“腰宽臀窄”的设计缺陷也是困扰中国Mid-Size女性的常见问题。

欧美的服装零售商为了促进销量刻意制造虚荣尺寸,在中国则是因为身材焦虑和没有专业的行业规范导致码数混乱。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成衣品牌直接跳过Mid-Size,只专注生产最小或***这两个极端范围的服饰,轻视了对中间这一类身材的设计考虑。  

媒体也简单粗暴地将Mid-Size划分为Plus-Size,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艺人Amy Schumer和Mindy Kaling。两人一直被媒体塑造成肉感的大码女星,实际上Amy Schumer和Mindy Kaling都是穿8码的人,不过是骨架大显得壮实了点。***的大码模特Ashley Graham是14码的Mid-Size身材,拥有健美的体格和明显的身材曲线,但在以瘦为主的时尚圈里,她被暗示为16码以上的Plus-Size。

虽然国际社会正逐渐打破对大码的刻板定义,但综合来说,目前大码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肉感的加大码Plus-Size,第二种就是在普通尺码和加大码之间的微胖Mid-Size。所以,大家如果看到用微胖身材做模特的大码女装网店,先别着急下结论为“照骗”,如果这一类网店能填补国内Mid-Size大码女装这一空缺的话也是一件好事,对吧?

03

大码女装里没有时尚?

今时今日如果还认为“大码女装里没有时尚”,各大社交媒体的“大”女孩们必定群起而攻之。且不说国外已经有丰富的大码女装选择,在中国,“大”女孩们的时尚意识相比5年前也有了质的提升。不过国内大众对大码服饰的设计还局限在“深色”“宽松”的印象里。百度搜索“大码女装”关键词,依旧得出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大码群体大部分都是微胖人士,年龄平均在28~45岁之间。大部分属于妈妈群体。”随之带出的服饰链接里的大码女装普遍偏成熟老气,缺乏合时宜的时装活力。

其实西方国家在100多年前也经历过这一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体态丰满、体格偏大的女性可选择的服饰种类少得可怜,主流的大码女装普遍是又松又宽的廓形设计加深色单调的布料,美其名曰暗色显瘦,大码女装根本无缘当时流行的法国时尚。但无论是工薪阶级还是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大码女性们其实很渴望能购买到突显身体线条美感的时髦服饰。女装零售商的Lane Bryant的创始人Bryant就关注到市场的这一大需求。   

作为最早将孕妇装商业成衣化的***品牌,Lane Bryant已经对大码女性身材有了基本的了解,但为了更精准地开发孕妇之外的大码女装服饰,公司组织测量了4500名原有的女性客户的身材,又综合了某保险公司20万名女性客户的身材资料信息。  

这一系列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当时社会的主流“缪斯”是细腰苗条的“吉布森女郎”,但超过半数的美国女性是偏身材丰满的大码,却没有得到对应的市场服务。Bryant将大码女性的身材精细归码,去针对性地开发印花和丰富款式。于1923年在市场上一经推出后销量剧增,风头远远盖住品牌原本主打的孕妇装。  

也是从Lane Bryant开始,欧美的服装零售商逐渐重视拓展不同尺码的女装。但大码女装一直被排斥于高级时装之外,甚至在20世纪初有高级时装屋的设计师扬言:“只为正确身材的人设计正确的衣服。”这种对大码身材赤裸裸的歧视一直持续到1980年,意大利的高级女装品牌Max Mara推出了专为大码女性设计的支线Marina Rinaldi,让大码女装不再局限在快时尚的选择里。  

时至今日高级时装品牌里大码女装的选择依旧不多,知名度高的品牌通常***的尺码到14码封顶,甚至只到10码。而在2019年,《时代》周刊有报道提到70%的美国女性是穿14码或更大的码数。 

近年来国内网购平台上的大码女装品类也日益丰富,多了不少强调修饰身材轮廓的大码服饰品牌。于是出现了类似争议:这些品牌一边向消费者输出大码也很美的观念,一边却在服饰说明上标榜“显瘦”“藏肉”等字样,这是不是另一种双标?引起这番争议的原因,根本误区在于认为大码女装等同于宽大松垮,忽视了大码女性们也分不同类型的身材,对服饰有专业的设计需求,大码女装也是需要紧跟潮流审美的。在对待大码服装设计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一下邻国日本的情况如何  

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的日本对大码时尚的研究可谓一丝不苟。日本邮购界巨头nissen早在千禧年初期就推出了自创大码女装品牌SMILE LAND,销量一度占据集团所有女装品牌的20%。除了孵化原创的大码品牌,nissen还在线上创办了大码时尚的线上杂志colorear,设计专门的穿搭选题介绍官方网店的产品。

colorear将大码女生身材分成3种类型,但范围更加广泛,不但包含肉感大码,也有骨架型大码,这对于同处东亚地区的中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1.直筒肌肉型体格:这种身材的姑娘比较接近欧美人的肌肉感,对应身材为苹果形。  

2.柔软的波浪型体格:对应身材为水蜜桃形。

3.自然型体格:这种身材的姑娘最明显的是关节骨架大,稍微丰满就会有壮实的视觉假象,对应身材为梨形。  

由此可见大码服饰并非简单的宽松大就能一概而论的。正因为大码女性的身材同样存在多样性,大码女装造型也是需要结合每一种体格的特征去细致地设计并进行搭配,“显瘦”“遮肉”是有质量的服装设计需求,和提倡多元化审美并无冲突。

大码时尚存在的意义,让女生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状态都能保持追求美的积极心态,同时也引导大家学会去正视并包容不同的身材,告诉大家肥胖和大骨架并非缺陷,而是不同身材的特征。在***健康的前提下,大码的身材不是“原罪”,丰富的大码女装选择也让大家不必为了一件裙子去强迫自己痛苦地节食减肥。毕竟要彻底放弃“好好吃饭”这种人生乐趣真的太难了!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13602.html
文章来源:化妆品批发    
 
标签: 微商货源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