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这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尤其是本次会议还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站在企业角度来看,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思考企业如何参与到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来,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国家发展都显得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我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参与全球化的形式切换为“主场全球化”模式。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此时若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布局,要实现其全球化布局,无异于空谈。而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中国,市场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将为国内外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意味着中国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这次会议提出,要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中国经济需要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还要发挥好分配的作用,以先富带动后富。这样一来,在稳定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拓展。
实现共同富裕,并不像某些断章取义的误读那样,需要依靠“均贫富”“逼捐”来实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做大蛋糕,而不是仅分配现有蛋糕。这对在华发展的企业而言,是构建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使得企业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断相互促进。正如会议所强调的,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一提到企业促进共同富裕,有些企业马上就捐出资金,用于某项公益事业。这样做体现出了“三次分配”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企业参与到共同富裕中来,不仅仅是“一捐了事”,也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将业务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实现以产业促振兴,以产业促分配。更进一步而言,企业要抓住促进共同富裕带来的机遇,实现在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何谓利益相关者?这包括股东(投资者)、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区等。
正如前文所述,一家企业若离开了中国市场就谈不上全球化,但也要注意,若在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企业的全球化也寸步难行。在当下的全球市场,政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企业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履行社会责任等。而此时,中国市场的场景众多,各方利益需求也众多,社会经济环境稳定,可为企业实施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一定经验后,就可逐步复制、推广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同时,也将共同富裕的经验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共享。
在这一方面,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有了较好的实践,例如嘉吉与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中美反刍动物营养师认证项目”,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当然,一批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过程中,也形成了较好的经验,例如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运营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实现了股东(投资者)、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区(社会)等八方共赢,在实现自身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得到当地政府、社区的高度认可。
总而言之,共同富裕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也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对于企业而言,参与促进共同富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将其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久久为功。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准确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内涵,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中国市场的实践,进一步提高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全球化的能力或者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