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易经与天文历法的讲座近期在天津落幕,2022年元旦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晶教授应北京华夏易道文化院院长宋国元先生的邀请,来到天
2022年元旦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晶教授应北京华夏易道文化院院长宋国元先生的邀请,来到天津首易文化传播中心指导工作并且为金玄易学的学员们开展了一场“易经与天文学”的讲座,孙晶教授在讲座中针对二十八宿、北极星、二十四节气、农历等相关文化进行了阐述: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讲座结束后金玄易学的全体学员对哲学易经,天文易经和历法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容有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所有的人都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