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理人杂志》近日刊文称,据审计和咨询公司安永的最新报告,2021年,中国企业收购了更多欧洲企业,相关交易数量、交易额都有提高。报告称,中国投资者除了对欧洲汽车供应商和制造商感兴趣外,还更关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高科技材料等子行业。此外,中企在卫生领域的收购和投资数量也有所增加,医疗保健行业日益成为中国公司最重要的投资目标行业之一。
据墨西哥《石油与能源》杂志网站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举行了出口墨西哥的800台天然气公交车的发车仪式。报道称,这批公交车将在墨西哥第三大城市蒙特雷市运营。这笔订单不仅见证了墨中两国不断深化的合作,也是中国客车进入全球市场的里程碑。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重工等3家上市公司近日纷纷宣布,拟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报道注意到,三一重工和动力锂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均提及,此次境外发行是“响应国内资本市场政策号召,深化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离不开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方面,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来从事外贸生意的企业希望寻找更大市场,到境外建厂、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等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更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能够在海外发现更多商机。
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从主体上看,从过去以国有企业为主,到如今各类企业都在加快“走出去”。其中,许多民营企业表现出敏锐性和灵活性,在非洲、中亚等地区积极寻找商机。其二,从领域上看,从过去以外贸企业为主,到如今有更多制造业、服务业及高端科技企业“走出去”。其三,从方向上看,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对象国是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资本流动受到冲击,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遇阻,给企业的海外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挑战,但也迎来新的机遇。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中国制造业能力强大,产业链供应链展现韧性和活力,全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日用品、电子产品等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优势明显。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拥有更多有利条件。一方面,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链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同时,面对近年来国际上的“逆全球化”及保护主义杂音,中国始终做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推动者,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签署更多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大动力。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日益上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人民币的投资、计价等功能越来越突出,有利于帮助中国企业规避风险,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通过拓展更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全球资源,能够创造更多利润,降低在单一市场经营发展的风险,促进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对中国经济来说,中国企业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将推动所在行业的发展进步,进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世界经济来说,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中国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有利于推动经贸等各领域互联互通,稳定全球供应链,给世界经济增添新活力。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景大好。一方面,中国企业积累了不少“走出去”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不断适应、改革相关规则,面对海外不同市场和文化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及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国软实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海外对中国企业的好感度也在上升。未来,要进一步提升“走出去”的能力,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等,同时注意有效防范、规避风险。(受访专家: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卞永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