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重组增压国际通胀

小编:花盆批发发布日期:2022-04-15浏览量:487
核心提示:日前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聚焦本次“全球”通胀,并指出,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日前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聚焦本次“全球”通胀,并指出,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是导致本轮通胀发生的必要条件,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大宗商品供给短缺是引起这场通胀的导火索。而全球化倒退或将不利于通胀的抑制。虽然总体而言,通胀在中国并不严格成立,但面对国际通胀,中国要在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处于温和水平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

“本次通胀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体现在不同类型国家间的通货膨胀特点是不一样的。”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CPI都出现了快速上涨。在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CPI并未比之前高出很多,PPI与发达国家相比在2021年还出现了下降趋势。

报告在分析全球供应链重组对本轮国际通胀的影响时指出,引发或加剧本轮通胀的因素在疫情之前的特朗普执政时期就已经存在。随着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在全球需求冲击下,通胀在供应链重组带来的影响下才得以充分显现。

一方面,集装箱短缺成为限制全球运输能力的重要瓶颈。疫情发生后,发达国家的劳动参与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即便经过近两年的修复,目前发达国家的劳动参与率仍相比疫情前有相当大的差距。劳动力短缺叠加集装箱短缺成为影响本轮发达国家PPI上升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芯片行业成为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重灾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轮通胀的走势。一来是疫情发生后全球医疗用品的芯片需求猛增,挤占了芯片对其他行业的供给空间。二来是生产者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商品需求回暖预期不足,导致供给和需求出现脱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芯片供应链断裂问题加剧。

而在疫情发生前,随着全球贸易体系重构和贸易摩擦,全球生产网络已在进行缓慢的调整。很多生产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商品的生产开始向部分东南亚国家迁移。受贸易摩擦影响,高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开始回归发达国家,这些都使得全球生产网络长期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在此背景下,生产网络难以自如地应对需求上升的冲击。

为解决国内产业空心化、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等结构性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近年来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出于维护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应对疫情为由,强化了对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关注。此外,为维护传统供应体系中的等级有序和西方国家的主导权,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确保国际分工优势的竞争战略,启动了供应链的人为调整,增加了生产成本,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确定性因素。

在本轮通胀中,供需之间的不协调、较显著的去库存现象、疫情对运输网络的冲击以及发达国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都在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并通过贸易渠道传递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刺激通胀的发生。

就中国的情况看,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1.5%,环比持平;PPI同比上涨8.3%,环比上涨1.1%。PPI与CPI同比“剪刀差”连续5个月缩窄。

报告认为,依目前的情况看,尚不会出现超级通胀。在本轮通胀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叠加国外需求的恢复,使得中国对应的商品供给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不足。此外,去年国内部分地方出现的“运动性减碳”也加剧了供给方面的短缺状况。但随着政策的调整,相关商品的供给得以恢复,国内PPI将会呈现下行走势。同时,中国的政策要立足国内,在国内CPI处在温和水平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通过改革稳定资本市场的预期。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21346.html
文章来源:地摊货批发网    
 
标签: 亲子装货源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