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参与市场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日益提升。记者在调研中注意到,在当前新的市场环境中,为更好适应国内外监管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尽快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逐渐成为刚需。
近年来,政府部门已在该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执行文件和目标指引。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此前就发布我国首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对相关管理体系与合规工作提出了要求。
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旭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合规既是企业内部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范企业外部法律风险的重要途径。
“我们注意到,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去年就发布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标准指引(试行)》,并在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行‘新入市场主体合规告知制度’。这种做法能以企业经营中知识产权实际风险为导向,为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运行和监督全流程管理提供规范依据。”杨旭认为,这也是企业合规全生命周期覆盖的重要一环,有针对性地就知识产权刑事风险较高的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专项领域进行列举提示,同时依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将合规风险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分级管理、合理配置合规资源。
记者观察到,不论是上市企业在IPO过程中(特别是科创板)的知识产权核查,还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知产合规工作的重要性都在日益凸显。但现实是“合规”又并非简单的“符合法律法规”, 而是企业从治理结构、内控机制、责任价值建立的“全面风控”意识和标准取向。
“在知产合规管理中,首要的就是如何识别风险。”杨旭表示,知产合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法律风险、商标权法律风险、商业秘密风险、专利权法律风险、不正当竞争法律风险及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等多个方面,从之前被动地去做知识产权“贯标”,到如今主动完善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显示出企业自发的一种行为,也属于企业自治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都是为了防控风险。
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合规而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在专利领域,公司因上市前未充分重视专利合规而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公司正常上市进程,造成上市延迟,甚至最终导致上市失败。典型的就是苏州某光电企业未能及时缴纳专利年费导致专利无效,暂停上市。再比如当前元宇宙、NFT数字藏品发行非常火爆,但数字藏品的合规问题也凸显出来,涉及著作权侵权风险、数据存储风险、不正当竞争风险等。除了平台资质法律风险外,相关的发行主体、发行机制、发行对象、定价机制、交易机制,以及平台的宣传承诺等方面也存在合规风险。
杨旭表示,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对知识产权管理设立独立机构和制度,相关规定仅依附在公司的技术标准或生产制度当中,且产权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或有激励机制不能严格执行,同时也缺少对应的制度化的保护机制。”她认为,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大多由法务部门或技术部门兼职进行,使企业无法系统性对知识产权进行专业管理,也容易造成管理低效。
对此,杨旭建议,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需要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体系,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设计评估,加强对违规风险的识别,做好政策和程序等全体系安排。二是执行评估,即合规管理体系执行的有效性评估和审查标准,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责权限、合规意识、合规管理能力、奖惩机制及文件化信息管理。三是质效评估,即合规管理体系效果的有效性评估和审查标准,主要包括合规文化、合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违规事件及其处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一方面针对知识产权合规制度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另一方面则针对知识产权违规行为,企业应当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违规行为并且及时纠正;同时还应有专业律师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合规调查服务,做好知识产权合规尽职调查和内部合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