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期俄乌冲突、全球多国高通胀、粮食能源危机等霸屏话题相比,碳关税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但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绿色低碳依然是影响中企国际化业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以欧洲议会近日审议通过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草案修正案来说,虽然离生效还有段时间,但其影响仍不可小觑。
据了解,CBAM扩大了行业范围,从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扩大到有机化学品、塑料、氢、氨,还把进口产品的间接排放(用电排放)纳入了征税范围,同时过渡期从10年缩短至5年。该修正案的通过,一方面有利于欧盟争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权,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行动;另一方面,欧盟也要以此建立新的贸易壁垒,在增强欧洲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强化欧盟在全球碳定价机制的核心地位。此外,这也可能形成示范效应,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制定碳关税规则的步伐。
欧盟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尤其是近年来,欧盟、东盟常常稳坐中国前两大贸易伙伴的交椅。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出口1.45万亿元。有研究显示,尽管欧盟的水泥和钢铁产品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铝、水泥生产国,这些行业一旦寻求出口欧盟,额外的碳税成本分别将占到出口额的17%、20%、17%。此外,虽然目前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汽车、太阳能光伏板、电子产品、机械零件、家具、玩具、服装等终端复合产品不会受到影响,但若CBAM扩大碳税覆盖范围,对间接排放和更多产品征税,这将给中国产品出口欧盟带来影响。
虽然我国较早就践行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并于2020年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全国碳市场也在随后的2021年正式开市,但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并与全球碳市场接轨互认,形成全球统一大市场,在操作层面仍存在很多困难。远水难解近渴,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持续关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关税政策进展,做好调整供应链布局的准备,并积极主动构建绿色供应链。
从短期来看,构建绿色供应链当从绿色采购做起。中国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欧盟、美国等即将出台的碳关税文本,及时对供应链及产品进行自我检视,及时将相关标准落实到采购、生产过程中,通过绿色采购对供应商实行优胜劣汰,选择符合标准的供应商,尤其是加强与欧洲本地供应商的合作,在采购环节实现低碳环保。进一步地,选择能够提供高质量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结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绿色材料、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等方面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形成,从而在实现自身供应链全方位绿色低碳的同时,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此外,也可考虑加大在欧洲的投资,采取贴近市场生产的方式规避高额碳关税。
从长期来看,中企要从树立绿色理念、建立绿色战略、研发绿色技术、探索绿色商业模式、做好绿色场景规划等方面着手,为长远发展进行布局。例如,中企可以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跨国公司不仅在应对包括碳关税在内的政策变化方面经验丰富,还具有带动产业链的作用,这样一来,中企就能在其帮助下,实现绿色转型。在这方面,矿业巨头力拓在设立自身的减碳目标的同时,还与中国的钢厂、研究机构、科技公司等各方合作,优化生产流程,帮助推动整个价值链碳中和转型的做法很值得效仿。
此外,用好数字化手段、做好政策公告也十分重要。中国企业需要依靠数字化手段,对供应链绿色程度进行监控,并主动进行信息披露,特别是要与碳足迹、碳排放的审计结合起来,让企业的绿色低碳努力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同时,也实现可视化,让监管方、合作伙伴更加了解自己的绿色发展。
总体来看,部分中国企业已经有了绿色经济的意识,并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想要应对即将到来的绿色低碳国家贸易浪潮,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的国际化企业,从“浅绿”走向“深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