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1.0时代的硬件对接、前店后厂、梯度分工等浅层融合诉求,正在被2.0时代的制度相容、经济相生、社会相通等深度融合诉求所取代。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多元制度环境中实现可信数据流动或利用,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效率和效益,极大拓展经济互为腹地、融合创新的‘新疆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国宏近日在《数“链”大湾区——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上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观点。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定位已经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世界湾区”。在202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共有99家企业总部坐落于全球四大湾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5家企业上榜,首次超越纽约湾区,排名第二;这些企业分布在香港(9家)、深圳(8家)、广州(5家)、佛山(2家)和珠海(1家);产业领域覆盖汽车、信息科技、家电、房地产、金融、贸易等领域,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超级湾区格局正在形成。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呈现良好态势。基于各城市优势取长补短,创新潜力和活力加速释放,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态初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协同创新体系正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从“分散布局”到“轴带发展”的转变;粤港澳大湾区还实现了协同发展,各城市经济发展实现了从“经济弱联”到“多极带动”的转变;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布局也从“携手相望”发展到现在的“一小时都市生活圈”。
报告提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破解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差异坚冰、支撑实体经济跨越和赋能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步入2.0新时代。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发布会上说,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国际局势变化影响,国际交易体系、货币结算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区块链具有私密性、真实信息互相信任、重复信息不用重复验证等特点,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也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只有持续加大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才能实现持续性高增长。
而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走在前面。报告显示,大湾区区块链科研实力强,全年有3282件与区块链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占全国总数的31%;大湾区区块链创新创业活跃,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区块链相关企业数量达43194家,占全国比重35.80%;大湾区应用场景丰富,网信办公布的七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共1704个项目中,位于广东的区块链项目数为333个(占19.5%),仅次于北京(452个,占26.5%)。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市场开放、需求多元、人才集聚等优势,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领域创新活跃、成果丰硕、生态化发展态势已定,成为了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的新高地,孕育着区块链和数字经济强劲的发展脉动和更大的发展未来。
“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制度差异导致的人、货、资金流通不畅,更助力数据要素的跨境、跨域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认为,区块链等新技术应在大湾区积极开拓应用场景,并提倡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开放开源,营造良好生态。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众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微众银行、腾讯、平安、华为等一批优秀企业或机构前瞻性布局了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众多前沿科技,开展了可信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开源创新生态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实践。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介绍说,自成立以来,微众银行就一直将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并于2016年牵头发起了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联盟“金链盟”,始终坚守区块链技术全面安全可控理念,依托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协作打造了金融级联盟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并实现全链路国产化支持,极大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开源生态的发展。
在马智涛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面临着制度性差异、缺乏数字基础设施等核心挑战。对此他表示,区块链尤其是联盟链,是技术领域公认的传递信任的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以及以个人为主导的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可以有效促进数据要素的流动,助力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我们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技术、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给予更多创新政策,集聚更多参与主体,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紧扣现实需求、聚焦应用场景、解决行业痛点,提升区块链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潮流。”刘国宏建议,要从鼓励核心企业带动、加强底层平台建设、打造开源生态、突出场景应用开放、提倡政企协同共治等方面入手,让区块链等技术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