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部分小微企业“夹缝求生”

小编:女装批发发布日期:2020-03-17浏览量:556
核心提示:  疫情发生前签订的合同无法履约,没有经营收入,包括民间借贷在内的财务成本和员工基本薪酬又正吞噬账面利润。记者近日在河南

  疫情发生前签订的合同无法履约,没有经营收入,包括民间借贷在内的财务成本和员工基本薪酬又正吞噬账面利润。记者近日在河南多家小微企业采访调研时发现,受疫情影响,部分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吃紧,加之生产经营短期内难以恢复,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小微企业先天性营养不足,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已经面临较大困难,叠加此次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境进一步凸显。业内人士呼吁,应确保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落到实处,用精准“滴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谨防引发倒闭潮、裁员潮等诸多问题。

  借钱也要发工资 夹缝之中求生存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当前员工已经返岗90%,约10%的员工提出了辞职。”创客张岩(化名)从事互联网科技服务,主要为客户提供信息化产品。据张岩介绍,尽管河南的疫情得到明显控制,但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额变化不大,但回款不到30%,资金链很紧张。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近期对1348家中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受疫情监控、交通受阻、企业停产等因素影响,28.67%的企业综合成本增加50%以上,43.38%的企业预估疫情造成的损失将达到去年营业收入的50%以上。

  “尽管资金链紧张,可是员工的工资还是要发。”张岩说,上一阶段公司经营停摆,无奈之下只得求助民间借贷。能以10%的年化利率贷了100多万元,他已经很知足了。“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说,能融来钱就已经不错了。”张岩说,如果回款不能及时到位,考虑跟员工商量只发基本工资。

  “贴钱也得撑着,工资不但不敢减,奖金还得照发不误。”一名企业主告诉记者,小微企业本身留住人就很难,人走了还得重新招。

  “现在员工基本都回来了,但公司实际上没有经营收入,员工工资还得发,如果4月底疫情能消除,5月底公司就能有现金流。”一家娱乐设施研发销售公司负责人说,如果预期没有实现,只能考虑公司转型。

  国内复工复产正在进行,主要业务在国内的小微企业对市场预期逐步增强,但一些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对海外影响何时能消除心里没底。一家服务于留学生在海外租房的小微企业负责人说,公司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国内有20多名员工,国外还设立业务代表,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对出入境做了限制,这对公司资金流造成很大影响。

  河南留学生创业园多名创客表示,最近几年国内对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园区在房租水电和项目孵化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果这次挺不过去,园区的帮扶资源和企业自身投入都将付诸东流,最可惜的就是即将形成规模的企业和市场潜力较大的科创项目。

  船迟又遇打头风 东山再起几多难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多地已开始有序复工,但市场信心的恢复与经济的复苏还会有一个过程,上下游产业链短期内完全复苏不现实,小微企业既有现金流得不到有效补充。

  受访创客担忧,业内科技服务类小微企业有很多年轻员工,其中一些每月要偿还网络平台借款,如果大批小微企业倒闭,可能会引发此类群体集体债务违约,这一风险值得关注。

  防止企业倒闭、失业上升和金融资产质量恶化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关键还是要阻止出现大面积的企业现金流断裂。对此,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密集出台纾困措施,河南省首单民营小微企业“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项目不久前在濮阳落地。

  河南省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将全力提升小微服务总体水平。其中,2020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去年,力推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

  实际上,由于小微企业信用的先天性缺陷和自身规模的限制,融资难是小微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雨露难以均沾,不少企业主表示,银行近期也打来电话谈贷款,但是除了绿色通道能办得快一些之外,对于额度没有明显提升,难以满足企业脱困资金需求。

  在当前疫情冲击下,要么转型要么破产,创客们也在做最坏打算。一些受访创客表示,万不得已时要果断“破产”止损,因为小微企业在经济形势向好时数量增加相对迅速,但止损要干脆利落,也要政策支持。

  “小微企业早就习惯了自救,首要的做法就是止损,不干了,至少企业主自己生活不受影响。如果不止损,最终就是死掉。现在还不如断臂求生,留点资金等春天来,撑下去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一名创客说。

  精准“滴灌”须落实 要下就下“及时雨”

  河南中小微企业众多,占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5%以上,贡献了全省54%的生产总值、85%的税收收入和80%以上的新增就业,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状况一旦处置不好,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倒闭潮、裁员潮,甚至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传导影响金融系统稳定。

  受访小微企业主呼吁,应在落实好现有政策基础上,从财税支持、复工复产、融资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领域精准“滴灌”,最大程度实现普惠,把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短期看,降费比减税更加重要,毕竟税收是有了收入才需要交的。最近各地在减少企业经营开支方面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可以借鉴,如缓缴社保基金等的费用、政府决定减免承租国有房产的中小企业的租金、减免国企提供的水电费用等。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受疫情影响预计会有不少小微企业和创客退出,但应该对其中有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及时救助,选择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创新能力、纳税情况、可复制性、吸纳就业等,小微企业资金链本就脆弱,纾困政策更要加快落地,纾困措施不限于资金救助,救助小微企业也要精准,不能“撒胡椒面”。

  “关键时刻帮一把就能让企业缓一口气。小微企业获取项目合同的能力相对不强,政府的纾困手段不必非要是资金,拿出一些工程项目分给有潜力、信誉好的小微企业,哪怕是小项目,就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家主业为环境治理新材料研发应用的企业负责人说。

  此外,政府应该理性看待小微企业倒闭,要帮助小微企业专门处理破产,比如企业注销、连带责任等,不能让小微企业倒闭了还背一身“烂事儿”,企业烂账理不清、企业主变“老赖”。因为一旦经济好起来,小微可能很快就投入了创业,要给这些小微企业主留一口气,等“春天”到来再重新投资。

  “我们担心的并不是个别企业的倒闭,而是一大批企业突然倒闭。应该竭力避免的,是在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与金融不良资产增加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政府应该主动出手,尽可能地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黄益平说。 


文章链接:https://zq.61ziyuan.cn/news/show-2715.html
文章来源:小商品批发市场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