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并向我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迅速蔓延。目前,中国境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其经济影响仍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消费、投资和国际经济等多个环节表现出来,总产出将受到重大影响,就业也可能遭受冲击。
从短期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其冲击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其一,消费和服务业遭受重创,尤其是交通、旅游、酒店、餐饮、零售和娱乐等行业。其二,各地普遍因疫情延长春节假期,假期后约四分之一的农民工到岗,三分之一的产能恢复,之后经济恢复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一些地区情况并不理想。其三,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商业活动均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2月中国采购经理人(PMI)指数从1月的50.0暴跌至35.7的历史最低水平,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骤降到了29.6的水平。其四,房地产、汽车等重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1月至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0%,2月份乘用车销量降幅超过80%。其五,疫情在中国缓解的同时开始在其他国家暴发,并呈现世界大流行之势,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并反过来冲击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受疫情冲击比较明显。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4.12万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受冲击比较明显,金额为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金额为2.08万亿元,下降2.4%。因此外贸出现逆差,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吸引外资方面,2月份的数据尚未公布。由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长期性和数据的时滞效应,疫情对引进外资的冲击短期内不会显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行外商投资统计体系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差异,撤资情况在官方公布的外资数据中并无反映。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外贸、外资带来的挑战将是严峻的。另外,中美虽已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美方对华关税大部分仍然保留。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和经贸摩擦对中国外贸、外资的冲击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打压将叠加释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3月13日考察我国外贸外资协调机制时指出,没有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外贸外资是稳不住的。他提出了一些举措:加快推进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谈判,更大范围推广自贸区经验,抓紧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内外资企业,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其中,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公平待遇和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是更底层的因素,尤其重要。
在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的关键时刻,需要明确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中性”政策原则。“竞争中性”的内涵和影响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与中国这个国有企业占相当比重的新兴经济体是有显著差别的。在中国,“竞争中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原则性的政策指南,意味着政府不干预市场竞争,在不同类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中立地位。从具体实践看,竞争中性原则在中国的贯彻实施涉及国资管理、国企改革、外资政策、反垄断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很多方面。“竞争中性”的本质是“所有制中性”,其真正实现意味着最终取消针对企业所有制的属性界定和分类管理。
“竞争中性”原则的国际维度不可忽视,这主要涉及国际经贸领域的相关规则问题。中国若能在这方面采取必要的主动措施,加强国际协调,则有利于化解外部压力,推进WTO尽快走出困局。美、欧、日通过三方贸易部长会议机制一直强调深化和加快有关产业补贴和国有企业可能的新规则的讨论。在2019年4月9日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2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双方首次纳入产业补贴规则相关内容,强调“将在中欧世贸组织改革联合工作组已有工作基础上,加紧旨在加强产业补贴国际规则的讨论”。显然,在产业补贴实施方面强调“竞争中性”原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
现在,我们应对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要有清醒认识,对全年GDP增速下降要有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应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力度,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全力做好稳就业、稳物价等工作以保障民生。实际上,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大幅降息为中国降息、降准提供了空间,而新型、绿色、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体系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意味着通过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的可行性。此时此刻,在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应全力促进经济尽快恢复,从而将疫情冲击控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在疫情全球扩散、境外输入难以彻底阻断的情况下,追求短期内实现零病例已不现实。因此,应在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做好应急预案的情况下,尽快鼓励民众走出家门,全力恢复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适时推出新的、空前力度的改革举措,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来应对民营企业信任危机、中美经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挑战,从根本上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发展的信心。具体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应着眼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自由度,改善营商环境,加大私有产权保障力度,并大力改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作者系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事务官员,本文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