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相继访华,凸显中欧高层互动频密、往来热络,为双方在各领域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引领。经贸合作向来是双方关注的重点,如何加强中欧双向投资合作更是双方关注的关键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成玉近期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作为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来华正式访问,还是近期密集的欧洲领导人访华之行,都向中欧投资领域释放了积极信号。一方面,表明欧洲继续看好中国大市场,并且认可中国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对于甚嚣尘上的“脱钩”声音,欧洲正寻求以对话方式解决双边经贸分歧。
“双方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中欧双向投资的基础。”杨成玉表示,欧盟外资审查、外国补贴审查、公共采购审查等经贸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及多项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带来了挑战。只有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降低外资企业在欧投资风险,才能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
据了解,2022年欧盟对华投资达到100亿美元,同比增长96.6%。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为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强调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他表示,扩大双向投资是一个重要方向。中国在法投资存量远小于法国在华投资存量,不平衡性突出。中国企业希望扩大在法投资,为法复苏经济、创造就业作出贡献,希望法方也要克服第三方干扰因素,积极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放、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在电信、高科技领域。
对此,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产生了实质性利好。4月7日,中法发布最新联合声明,两国承诺在投资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公平和非歧视的竞争条件。其中特别提到,在数字经济领域,包括在5G方面,法方承诺在两国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法律法规基础上,继续以公平、非歧视方式处理中国企业的授权许可申请。
除优化营商环境以外,不断扩大双方投资领域也是助力中欧双向投资行稳致远的有效路径。杨成玉表示,2022年中欧双向投资逆势增长,主要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是欧洲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领域。以德国对华投资为例,据商务部网站消息,2022年德对华投资11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对华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大众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集团。近年来,德汽车行业对华投资占本土投资比重平均超过70%,占欧洲投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化工巨头巴斯夫也在释放亲华信号,仍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发展市场,大力拓展在华业务,未来几年将投资100亿欧元在湛江打造一体化基地,这是该集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笔投资之一。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欧洲对华服务业投资偏弱。海外咨询机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至2021年间,欧洲对华直接投资中商业服务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不足2%,软件和IT服务不足0.5%。
“二是近年来绿地投资占中国对欧洲投资的份额日益增大。”杨成玉说,随着欧洲各类保护主义政策密集生效,绿地投资有助于绕过投资所在国保护壁垒,更好地进入当地市场。其中,绿色领域投资因符合欧洲双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转型计划而规模较大,如宁德时代和远景动力都参与到了欧洲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中。
在杨成玉看来,加强欧洲在华服务业投资以及促进中国在欧多领域投资是未来努力的方向。此外,从投资来源国看,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在欧洲对华投资总规模中占比较多;从投资企业看,整体投资集中在欧洲在华存量企业,新增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吸引欧洲国家更多的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贸促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2/2023》显示,如果《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签署并实施生效,40.87%的受访中资企业将加大对欧投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于2020年底完成谈判,此后进入文本审核阶段,但审核程序一度在欧盟内部暂停。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重启还是要回到如何解除双向制裁的症结上来。” 杨成玉说,中方应继续积极推进和欧洲议会方面的沟通协调,加速消除该协定得以批准的政治阻碍,助力协定早日解冻,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