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局已于5月1日宣布,关闭第一共和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将其接管。紧接着,摩根大通银行宣布收购第一共和银行大部分资产,并承担所有存款和部分负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马天娇认为,美国银行业危机演化路径尚不十分明朗,存在风险持续扩大的可能性。
在马天娇看来,美国区域性银行倒闭潮后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美国金融政策与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5月1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存款保险改革的可选方案》,拟调整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存款人和金融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对遏制危机升级有所裨益;5月4日,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5.25%之间。对于美国大银行而言,息差扩大带来盈利提振效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超预期上涨,但是对于小银行而言,流动性风险增加,存款流失现象严重,若不能及时控制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点状风险事件或引发星火燎原之势。二是美国面临流动性危机的中小银行数量。据统计,美国目前有超过180家银行暴露于此轮货币政策调整的风险冲击之中,面临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和问题,如果市场信心持续不足,部分银行可能由于资产端缩水、负债端储蓄流出,陷入流动性困境,最终形成羊群效应,导致踩踏风险。三是金融机构之间交叉传染风险的程度及信息透明度尚不明确,或可能导致危机扩大。
虽然美联储5月份延续了加息的操作,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5.25%之间,这对美国区域银行形成更大的压力。但即便是面对持续发酵的区域银行危机,美联储仍坚持其两大主要任务:保持低通胀和低失业率。显然,目前美国通胀远未到达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甚至仍处于通胀难以下降的困境中。
在美国有关方面不断制造与中国这一世界制造业大国“脱钩”的喧嚣中,原本依靠大量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来拉低美国物价指数的游戏不仅失灵,而且还屡遭反噬。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工人,美国在重振制造业的过程中被迫持续提高工资水平。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工资和薪金同比上涨了5%,高于去年同期的4.7%的增幅。这一涨幅与通胀率保持一致,通胀率在过去一年也上涨了5%,这有助于抵消日用品、住房、医疗和其他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这种持续强劲的工资增长既是福音也是麻烦。一方面,其有助于维持消费水平,防止经济因为美联储大幅加息而陷入衰退。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了抗击通胀的战斗还远未结束。叠加区域银行危机的扩散,可以说,美联储在抗击通胀的道路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此轮美国工资的飙升始于2020年年底,其背景板是此前2008年次贷危机后多年的薪水停滞不前。十几年来,由于雇主占据优势,工资增长保持稳定。但是这种情况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迅速改变,因为广泛的劳动力短缺迫使雇主提高工资和其他福利,以吸引和留住员工。另一观察角度在于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正是由于新冠疫情大暴发导致全球供应链失序进而推高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以及2021年拜登总统上台后进一步加大与中国“脱钩”的力度造成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持续。
当下,全球市场对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缓解国际市场压力的期望或许仍将成空。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5日表示,政策制定者可能不得不推高利率以冷却通胀,但他亦表示将等待观察数据显示的结果,然后再决定6月份支持采取何种措施。美国劳工部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美国失业率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3.4%;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25.3万,显著高于市场预期。4月份美国失业率与1月份同处该指标自1969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失业人数为570万。当月,劳动参与率维持62.6%不变。说明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非常紧张,企业想要聘用到稳定的员工,继续加薪是不得已的选择,而这对降低通胀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促使通胀居高不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4日即表示,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紧张”。
诚如布拉德所言,需要看到“通胀有意义的下降”,才能确信美联储没有必要加息。综合目前市场的普遍预测,美联储6月份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89.3%,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10.7%;至7月份维持利率在当前水平的概率为54.2%,累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39.9%,累计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9%。
瑞士百达财富管理亚洲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陈东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已到尽头,但通胀黏性依然存在,美国年内降息概率不大。美国房租才刚刚表现出开始走弱,服务业价格的上升还在继续,现在美国核心通胀还在5%以上,在如此高通胀的压力下,美联储不会轻易采取减息的动作。陈东判断,2023年美联储降息的概率还是比较低,很有可能要到2024年才有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