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主办的最新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下称《报告》)宣讲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报告》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8%上升至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70%左右。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欧美银行业动荡,给世界经济形势注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亚太地区将成为2023年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另外,亚太不同经济体的表现将出现分化。具体来看: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增长会放缓至1.6%,其中,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经济分别增长1.6%、1.3%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从去年的4.4%提高至5.3%。
“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将对亚洲地区产生更为明显的正溢出效应。”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表示,根据IMF估算,通常情况下,中国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亚洲其他经济体平均增长约0.3个百分点。但与过去主要由投资需求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同,这次溢出效应将更多体现在中国消费和服务业方面需求的增加。
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表示,中国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加,将成为推动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他经济体受益情况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有些经济体会从中国游客的旅游消费中受益,但对那些主要依靠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经济体来说,受益程度则没那么明显。”
CF40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亚太和全球经济非常重要。相比IMF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最新预测值5.2%,中金公司给出的预测值为6%。不过中国今年的经济复苏是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实现5.2%或6%的增速是不错的结果,但考虑到去年低基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仍不高。更何况,从当前物价、就业情况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可能仍低于潜在产出。
“其背后原因就是需求疲弱。”彭文生说,一方面,受这几年疫情影响,企业和家庭债务负担较重,影响消费;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收入压力大、就业压力大,也不利于消费。对此,他表示,需求侧支持政策离不开财政和货币的支持,但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现在更有效的政策就是财政扩张。想要真正从投资拉动经济转向消费拉动经济,财政政策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复苏和中长期发展,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表示,鉴于目前经济的产出缺口依然存在,需要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支持当前经济复苏的势头,建议财政政策不要过早收紧,而是要保持中性,同时货币政策也需要给予支持。另外,在结构性政策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各国应将结构改革作为优先政策选项,鼓励广泛的创新和数字化,加快绿色转型、加强合作应对地缘经济碎片化趋势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改革,这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增长潜力。
此外,彭文生表示,中国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即国家经济规模大、分工细化、单位成本低,所以在和其他国家合作的过程中都受益。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规模经济的效应会更加放大。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关键是要发挥好规模经济优势。想要发挥好规模经济优势,就要发展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的竞争分工能最大发挥好规模效应;同时,可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竞争和合作,从而更好地挖掘中国的市场规模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