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海上丝路贸易指数如下: 进出口贸易指数为122.54点,同比下跌3.92%;其中出口贸易指数为128.37点,同比下跌6.81%;进口贸易指数为116.61点,同比下跌0.47%。
2020年3月,全国进出口2.45万亿元(人民币计价,下同),比去年同期下降0.8%,降幅较1-2月显著收窄;其中出口1.2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进口1.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贸易顺差1394.2亿元人民币。2020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
2020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为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2%,高出我国外贸增速9.6个百分点,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31.4%。其中,出口1.1万亿元,下降1.8%;进口9654.4亿元,增长9.6%。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占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总值的53.2%。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原油和机电产品,这两种产品分别增长20%和20.1%。另外,从运输方式看,以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方式进出口分别增长21.5%和14%。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了1941列,同比增长15%。
疫情叠加英国“脱欧”因素,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9913.4亿元,同比增长了6.1%。其中,出口5394.3亿元,增长2.4%;进口4519.1亿元,增长10.9%。其中,我国与越南进出口增长18%,对越南进出口的规模位居东盟各国的首位,比重达到25.8%,增速高出与东盟整体外贸增速11.9个百分点;此外,我国与马来西亚进出口增长7.6%。越南和马来西亚在我国对东盟的外贸中发挥了“龙头”作用,拉动我对东盟外贸整体增长5.6个百分点。由于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都降低了门槛,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政策红利,有力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一季度我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增长8.4%,拉动对东盟整体出口0.4个百分点。其中,“鲜、干水果及坚果”、茶叶、罐头分别增长31.2%,40.4%和28.4%。
2020年一季度,中美贸易总值668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3%;其中,对美出口4765.5亿元,下降23.6%;自美进口1914.6亿元,下降1.3%。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逐步落地,大豆、猪肉、棉花等商品自美进口增长迅速。一季度,自美进口农产品355.6亿元,增长1.1倍。其中,大豆进口额218.8亿元,同比增长2.1倍;猪肉进口额30.4亿元,同比增长16倍;棉花进口额15.9亿元,增长17%。
随着国内疫情率先缓解,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在出口防疫物资方面,3-4月,全国共出口主要防疫物资价值712亿元,包括口罩278亿只,防护服1.3亿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7341万人份,红外测温仪1257万件,呼吸机4.91万台,以及其他相关物资,保障了我国对全球抗击疫情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进口方面,一季度,我国进口值下降0.7%,但是3月份进口增长2.4%。特别是在肉类、食糖等进口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消费品进口增长13%;此外煤、原油、金属矿砂、集成电路进口额一季度分别增长23.8%、8.3%、6.8%和13.1%。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极大地缓解了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4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50.8,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12.9个百分点,表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冲击的影响开始显现,我国出口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国外方面,4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41.5,为2009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欧元区制造业PMI为33.4,制造业产出降幅创该调查23年历史上的最大水平;英国制造业PMI为32.6,录得纪录低位;日本制造业PMI为48.2,为2013年1月以来最低值。俄罗斯制造业PMI从3月的47.5暴跌至31.3,其中产出和新订单指数均创下自1997年9月调查开始以来的新低。全球经济进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个低谷。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多个行业陷入亏损境地。以民用航空为例,目前全球停运的飞机数量为1.44万架,还在运行的飞机总数仅为0.76万架。除航空公司亏损外,飞机制造商波音与空客一季度也面临订单取消与亏损困境。汽车、造船、能源、旅游、教育等行业也面临同样局面。但从一季度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贸数据对比来看,中国的外贸韧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东盟地区的贸易呈增长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传统贸易伙伴市场下降带来的冲击。未来我国仍需继续挖掘“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潜力,为外贸、投资以及国内经济的增长提供发展空间。(作者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董雪兵、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