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就如同汉服产业之热。街头上,翠袖红裙、宽袍广袖、青衫白褂……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从少见,到常见。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的推波助澜下,汉服产业正急速膨胀。
汉服,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也就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汉民族所穿着的衣服。总的来说,它并非仅指汉代的服饰,而是指汉族有史以来所有的传统服饰。在互联网上,最为流行的款式有魏晋的齐腰襦裙、唐朝的齐胸襦裙和大袖衫、以及宋褙和明朝的袄裙马面等。
“汉服热”让“国风”成为潮流元素的同时也蕴藏着无限商机。据艾媒网发布的《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汉服已购用户规模为1800万人。
互联网助推“汉服圈”扩张
历史的安排,有时就是这么有意思——古老的汉服重获生机,靠的是新兴的互联网。
早在十几年前,第一张国人身穿汉服上街的照片,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开的。在本世纪初互联网快速发展与普及的阶段,网络成了汉服爱好者首选的阵地。他们通过网络联合成小圈子,研究交流汉服文化。
如今,在年轻人云集的B站上,“汉服圈”的“UP主”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发布自己身着汉服、精心剪辑的“国风”短片。据统计,2019年,B站的国风爱好者多达8347万人,其中83%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百度搜索“汉服”“国风”等词条,相关链接突破1.4亿条。
根据天猫发布的汉服消费人群报告,“95后”占汉服消费的半数以上。济南汉服爱好者刘葳蕤年近三十岁,她说自己在汉服圈算是年龄大的。“随便从圈里拉个人出来,基本都是95后、00后。”
《中国符号》纪录片总导演赵建华在纪录片中专门用一集《汉服集萃》来介绍汉服之美。他告诉记者:“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现代年轻人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崛起之时,他们青睐汉服的背后,一方面是‘盛世文化兴’,改革开放让国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从而有能力通过汉服作精神文化上的追求。二是随着国力不断上升,让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东方服饰文化优越感超过西方服饰文化时,汉服流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汉服爱好者自称“同袍”,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意。
济南浮生若梦汉服体验馆创始人解明丽告诉记者,在中国各大城市里,汉服爱好者在节假日,身穿汉服参与聚会活动的行为,日益频繁。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汉服仍然像是小圈子里的行为,有时还会遇到一些质疑和不理解,但总体上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正面回应。
据《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分析报告》,从汉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来看,有47.2%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欢,也有40.3%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流行时尚的追求。可见,汉服文化的魅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最大的,而影视剧等网络宣传所定义的流行时尚,也是年轻人购买汉服的一大因素。
随着对古风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服饰,有的爱好者甚至将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报告显示,2019年,有5.72%的人表示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过汉服,分别有13.13%和17.51%的人表示在过传统节日或者是参加汉服专题活动时穿过汉服。
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汉服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吸引更多的人亲身参与。他们在网上进行社区建设,也会策划活动,相约在现实生活中,将有关复兴“汉服”的理念付诸实践。
不过,汉服最常出现的地方,依然在假日的景区,或者网红的拍照地。尼山圣境文旅公司副总经理王君毅说,这在国内是普遍现象。“汉服传统服饰中的宽袍大袖,的确很有仪式感,然而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王君毅说,如果要让汉服深度融入当代生活的更多场景,或许需要的不是考据特别讲究的某一种特定的汉服形制,而是吸收了汉民族服饰的精华要素,提供有多种美感、适合现代穿着的服装。“当距离日常更近时,更多的人才会接受并爱上汉服。”
以“汉服”之器触及文化本源
“汉服能有什么文化?好穿就行、好看就行。”在泉城路街头,记者随机进行了街访,很多行人给予了这样的回应。在被问到“穿汉服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也有行人反问记者,“穿件衣服就能复兴传统文化了吗?”
同样的问题,倘若抛给汉服资深“同袍”,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采访中,多位汉服爱好者向记者推荐了“汉服圈”内大火的《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一书。这本书中,毕业于清华美院、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的作者陈芳,将汉服之美从美学领域予以阐述,配以大量精美历史图片,将汉服的演变娓娓道来。
汉代女子服饰中的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的风采,隋唐女子“高腰掩乳”、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更是风情万种……
陈芳认为,汉服演变的时尚风潮,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服装史的丰富多彩,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为后人探寻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另一种角度。
近十几年来,汉服逐渐流行起来,并“俘获”众多年轻人,甚至形成具有上百万“同袍”爱好者的“汉服圈”,还创造了数以亿计的产值。这是为什么?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一切都要从文化上去寻根溯源。“汉服不是古装,也不是复古的衣服款式,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穿汉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为了蔽体,为了形式,最重要的是通过‘汉服’这个器,来触摸它所连接的更深处的本源文化。”
杨朝明说,同理,琴棋书画、易学中医、经书典籍以及传统武术等,一切由中华文化所延伸出来的生活内容,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否则一旦丢失了文化,再繁荣的器物,也没有了灵魂。我们要做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全方位地重建起真正适合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模式,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建设完整的一系列的基础配套内容。
“而汉服作为日用之首,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杨朝明说。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汉服,就像中国文字、中国建筑一样,是代表了中国之美、华夏之魂的中国符号。”赵建华动情地说。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解明丽说,可能会因为一件汉服的纹饰,进而了解这个朝代的衣食住行,顺便背了背这个朝代的诗文,又捎带手研究了一下这个朝代保存至今的文物……一条线下来,竟然最终“入坑”传统文化。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说的并不是现代所谓的商务礼仪之类,而是指华夏民族数千年流传的礼法礼仪,蕴有华夏文化的精神指导和道德要求。而汉礼与汉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杨朝明进一步阐释。
“现代人缺乏仪式感,一袭汉服礼服在身,后领挺立,一穿上就提醒自己注意体态,如同穿了一件时刻引导自己规整仪态行为的辅助工具。”刘葳蕤这样理解。她告诉记者,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穿上某种特定的衣服,吃着某种特定的食物,这些被叫作“节日”的传统,如今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快节奏下,已经被稀释了。年轻人亲近汉服,是对传统礼仪回归生活的一种日常表达。
汉服热是一种消费升级
随着汉服的推广,周边产业链也跟着“火”了起来。据淘宝官方发布的消息,2019年在淘宝平台上,汉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并保持着每年150%左右的增速。
记者随机在淘宝键入“汉服”,从几十元到上万元,售价不等。记者打开一套售价高达万元的汉服链接,客服介绍,这是一套全手工打造的汉服,定制周期为2-3个月。
“由于部分精品汉服产量小,热门款式在上新后很快售罄,由此变成了限量款,甚至具备了收藏价值,从而衍生出庞大的二手交易市场。”知意汉服文化体验馆创始人墨流告诉记者。
与汉服有关的相关头饰、配饰产业也跟着火爆起来。青荷记忆国风首饰创始人金爽告诉记者,大四时通过学校的汉服社团领略到汉服的美,便开始动手制作手工发簪,后来开始创业,专注汉服配饰的设计制作。
金爽认为,“汉服热”体现了消费升级。以前大家对首饰工艺的要求没有这么高,汉服的珠宝首饰融合了传统錾刻、花丝、现代珠宝镶嵌技艺、烫花以及细工造花工艺,很受追捧,线上点击量、购买量也不断增长。
解明丽介绍,“包含汉服租赁、化妆及造型服务、摄影服务的汉服体验馆也是颇受欢迎的商业模式,能让消费者全面地体验汉服文化。因此备受汉服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青睐。”
除了大大小小的汉服体验馆,针对传统古典造型的摄影和造型、美妆服务业流行起来,古风造型师、摄影师,美妆博主也不断涌入汉服经济这个市场。解明丽还发现,这两年来,随着济南的汉服体验馆原理越多,济南也出现了针对提供全套汉服造型拍摄服务的培训机构。
“抖音、微博等自媒体上关于汉服的视频带来了流量,古装影视剧的热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火了汉服。”济南世博动漫集团有关负责人王振华表示,汉服设计、销售、展览以及周边配套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商机自然越来越多。
“古风文化已经成为新的经济亮点,汉服热已经突破了最开始的小圈子文化,向更广阔的人群走去。”王振华说。
据《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分析报告》,目前,国内汉服逐渐走向大众、进入市场,但相对于其他普通服装服饰产业来看,汉服的产业链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主要受到品牌发展局限、单量小、利润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品牌发展局限方面,目前,大众对于汉服的了解大多局限于网络资讯,而汉服的销售也大多是通过线上渠道到达终端,汉服品牌局限于自产自销,缺乏专业的市场运作让品牌进行大规模推广,在拓展新用户方面比较艰难。
报告认为,由于汉服通常要求公益以及成品精良,制作周期较长,导致汉服的制作成本较高,加之汉服体量小导致很多工厂不愿意加工生产,进一步加大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因此汉服行业利润并不高。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打开衣橱时,很自然地在汉服和衬衣里进行选择时,才是汉服真正融入生活的时候。”解明丽如此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