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实现生产制造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关键支撑和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设施。笔者注意到,近日工信部在其官网发布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在今年12月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共涉及到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构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突破核心技术标准、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产业生态融通发展、增强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开放合作、加强统筹推进、推动政策落地等10大任务类别54项具体举措。
工业互联网的服务对象是工业,互联网是服务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中,“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绕不开的词。按照官方给出的定义,工业互联网是链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同时,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下发展工业互联网既是形势的倒逼也是现状的需要,更是抓住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决胜先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工业互联网连续三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以来,更是相关政策频发——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 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4 月发改委发布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5 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为何如此重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和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分不开之外,也与今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一方面,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模式正在由传统的自动化、当下的数字化向今后的智能化转变,需要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日益普及的个性化定制,即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按需生产、柔性生产,尽可能满足市场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事实上,这也是转变企业库存管理和产能调配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制造业领域在整体上迫切需要企业间从传统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网络协同、线上聚集,通过网、云和数据实现产业链衔接和供应链协同,有效降低资源获取成本,提升企业协作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传统企业商业模式也将从单纯的卖产品、卖服务拓展到个性化产品和多样化服务的协同,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利润空间。
然而,中国当下进行工业互联网建设迫切需要突破一些现实瓶颈。首先,对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而言,“联网”还有很多课要补。当前,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80%以上的机器设备数字化水平很低,这就造成平台数据采集难、成本高、效率低。即使关键的基础设施建成,企业如何有效运用并发挥其价值也是一个要突破的环节。其次,人才队伍方面存在很大缺口。工业互联网需要人工智能、信息化、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人才,跨专业、跨领域是这类人才的重要特征。同时该领域也离不开对生产工艺的积累、工艺流程的定型和传承,以及对工业数据的挖掘。这些不仅需要新型人才的补充,也需要对老一代工人经验的总结与传承。再次,还需要在相关应用场景上进一步探索,把技术和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让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产生普遍认同。最后,还要妥善考虑到数据安全这个企业普遍关切的问题。因为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各企业中有大量的数据和工业要素不可被分享和泄露,但实际上在协同工作和产业链衔接时又需要进行必要的共享,这就需要跨行业、跨领域地探索出一套安全的数据采集方案。